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8.5.04

第二部份-第一章:从四五年到四八年

(01) 戰後三種思想演變
日本於1945年8月投降,正式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的希特勒及墨索里尼失敗於前,日本軍國主義者崩潰於後,整個世界出現了新的形勢。

一邊是美國軍力的膨脹,迅速地躍居西方集團盟主的地位,領導資本主義世界,另一邊是以蘇聯為首的集團,在東歐建立共產體係,也使到亞洲一些地區成為共產國家,如中國、北越及北韓(朝鮮)等。

但是,處在這兩個夾縫中的其他國家人民,民族主義的思潮強烈地表露出來。這種思潮反映在爭取國家的獨立和自主方面,以擺脫殖民地的統治。

有些國家很快在戰後即取得獨立,如印尼、印度等,而有些國家延至五十年代或六十、七十年代才實現獨立的願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民族主義思潮的風起雲湧,居住在東南亞的華人,處在極為微妙的地位,他們在理論上,需要或歸屬於居住地區或傾向中國之間作一抉擇,但由於政治意識的分歧及一些華人採取保留的態度,造成了社團領袖或華人領袖,在政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盡相同的。

如果從歷史的情況來分析的話,有的學者認為,戰後華人的政治態度一般上可以分成三個集團,王賡武教授說:甲集團主要關心中國政治和中國的對外政策;乙集團主要關心社區政治;丙集團已進入了非華人的權力政治金字塔,而不管是否由於土著、殖民地宗主國或是民族主義者掌權。(1)

不過,王賡武教授認為,自1945年以來,甲集團的狂熱已消退,許多人轉變成為乙集團,形成華人社區的統一與團結。飄浮不定的丙集團華人數目在增加,並努力向居留地認同。(2)

可是,這種情況在馬來亞乃至後來的馬來西亞並不明顯,換句話說,這種分析的科學性是有斟酌的餘地。因為戰後以來,馬來亞的華人就不曾出現過團結與統一的局面,而是繼續在政治上存在著分化,甚至是相互鬥爭的。

王賡武教授又在另一篇論文《馬來亞的華人政治》裡,將馬來亞的華人分成三個政治體:甲集團與中國的政治保持聯繫,經常與中國的命運認同;乙集團包括大多數 精明而講求實際的華人,保持低調或作間接的政治聯繫;丙集團是屬於那些少部份的搖擺不定的人,因為他們難於確定自己的身份,但一般上傾向於某種程度的對馬 來亞的效忠。(3)

這種說法,比前一種說法較為明朗,但末涉及思想上劃分他們的歧異。就我的淺見,馬來亞的華人在戰後所受到的政治衝擊,基本上可以分成下列三類: (一)傾向中國,但是屬於國民黨份子或是具有右派的思想。 (二)傾向中國,但思想左傾。 (三)土生華人,受英文教育,思想傾向西方,尤其視英國為其效忠對象,他們被稱為“峇峇”。

我之所以強調思想的差異,是由於本文嘗試對戰後馬來西亞華人的政冶演變,作一概括性的評述,以作為《戰前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潮演變》一文的延續。

(02) 華人處在分裂狀態
無可否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喚醒了東南亞的人民,普遍對政治的醒覺和重視,民族主義的浪潮排山倒海而來。

但是,馬來西亞政治發展算是比較緩慢的,以致不需經過流血鬥爭即能迫使英國讓步,當然這也是英國的深謀遠慮──在政治上讓步換取經濟的既得利益。

同時,也毋容諱言的,馬來人的民族主義思潮表現得比較強烈,進而結成一股政治力量,於1946年反對英國提出的馬來亞同盟(MALAYAN UNION),促使英國必須擬定另一種政治結構──馬來亞聯合邦,以確保馬來人的政治地位。

馬來亞聯合邦協定於1948年2月1日生效,標誌著馬來人在政治上扮演積極角色的開始。

而馬來亞的華人,戰後初期,仍未培養起馬來亞的意識,傾向中國的,不論是左派或右派,熱衷於相互的鬥爭,尤甚於關心如何爭取獨立以成為新興國家的主人之一。

不關心政治的,仍然抱著只管經濟利益的態度,同時也擔心當地的左派運動波及而受累,寧可置身度外。土生的華人“峇峇”對英國有深厚的感情,繼續“迷戀”於英國的殖民地統治而受到庇護,甚至過於洋化的峇峇視英倫為其祖國,因此對於獨立運動是拿不定主意,而不加以重視。

基本上,華人是處在一個分裂的狀態中。

就拿1946年英國建議的馬來亞同盟來說:它是戰後英國所制定的一份協議書,以把馬來亞各州(不包括新加坡)置於英國的直接統治下。

“英國政府決定一旦政局復元而臨時性的軍事統治過去後,馬來亞同盟將成立,旨在創造一個更有效率的政府組織和促進馬來亞不同種族的馬來亞人民的團結。”(4)

但是,馬來社會鑑於未顧及各州蘇丹地位,和認為不利於馬來民族,乃群起反對。在著名的領袖拿督翁的領導下,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UMNO)成立,以反對馬來亞同盟,結果英國讓步。

另一方面,非馬來人長期在馬來亞居留後,將因此獲得合法地位及政治權利,卻表現得不熱衷。可能他們仍然對日治時代餘悸未消,長期以來他們未被英國接受為馬來亞人及被視為外來人,他們還是不能確定本身的身份,因此並不重視這個問題。(5)

(03) 國共分歧華僑分派
到底從1945年到1948年,華人的政治思潮是如何的呢?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幾方面的發展。
首先,有相當多的華人,仍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民的一份子,而那些對政治感到興趣的,十分關注戰前以來即存著的中國政治鬥爭。

所謂戰前,即廿世紀初期,海外華人分成保皇派和親孫中山的革命派,孫中山革命成功後,海外華人都轉向支持國民黨。

迄至1927年以後,中共和國民黨展開鬥爭,華人便部份的分成兩派,一派支持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另一派較傾向毛澤東領導的中共,當然也存在著不涉及政治及中立者。

1945年後,兩派的對立尤其明顯,不但在輿論上,同時在社團中也趨向針鋒相對。換句話說,屬於這一類的華人(或如同王賡武教授所形容的甲集團)已把注意 力集中在中國的政治,更甚於馬來亞政治的變化,而有鑑這一群華人中,不少是領導份子或中堅份子,他們的活動也受到重視,對華人來說,具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毫無疑義的,不論是傾左或傾右的華人,都一致歡呼日本於1945年8月10日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最明顯的歡慶反映在1945年10月10日(雙十節)的國民政府國慶日。

在新加坡,不同的政治思想和不同階層華人社團,估計450單位參加慶祝,龐大的遊行隊伍約有8萬人。 (6)

一些華人社會袖及輿論界抓住這個機會,以號召華人大團結。報人胡愈之更建議成立“華僑民主同盟”,胡文虎也響應並認為,海外華人的團結有助排解國共糾紛,同時,代表東南亞華人的陳嘉庚(南洋華僑籌賑總會主席),也受到支持參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

但是,較後的局面顯示,彼此不能合作。陳嘉庚早於1940年就認為國共難合作,態度趨向支持中共。

因此,他除了呼籲不同姓氏的宗祠及鄉團團結,以統一華文教育作為團結的起點外,並沒有參加於1946年2月的新加坡華僑總會的成立大會,發起人包括胡文虎,李光前,陳六使,連瀛洲,楊溢【暽-日(lin 第二音)】及林文慶。

在吉隆坡召開約94個華團代表大會,也希望胡文虎及陳嘉庚,提出具體的團結計劃。

不過,在中國方面,國共的合作始終不能達成,儘管海外華人大聲疾呼,並贊同中國政治協商會議“民主化”國家,“國有化軍隊”約兩大口號,但議案祇是一紙空文,不能推行。

一個半月後(1946年3月中旬),中國內戰在東北爆發,以後就一直打到1949年,國民黨退居台灣為止,毛澤東於同年10月1日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陳嘉庚早在於1945年11月即指出,中國內戰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中共和國民黨無法妥協,唯有在戰場決定勝負。他認為,與國民黨政府謀和是極為困難的。 (7)

(04) 表面團結曇花一現
馬來西亞的華人團體,大多數是主張和平解決鬥爭。當時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連瀛洲及華文報的一般言論也多有此傾向。

《南洋商報》說,通過政治解決可以贏取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反之準備戰爭者最終將被人民唾棄。

但是,當國共內戰於1946年不可避免爆發時,馬來亞的華人又明顯的分成兩個鬥爭集團。戰後初期左右派的團結局面只是曇花一現,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從1946年到1948年期間,華人社團支持國民黨的比較多。

例如: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在董事會緊急會議上,議決代表92個華人社團通電蔣介石,表示支持國民政府力促蘇聯退兵東北。在檳城,逾百間社團也作出相同的議決,接著馬六甲、彭亨、森美蘭及霹靂的華人團體皆響應。

蘇聯軍隊於1946年4月6日起逐漸撤出東北,留下真空成為國共激烈爭奪的場所。戰爭升級底下,馬來亞華人社團中出現呼籲停戰的要求,包括傾左的團體在內。

促成華人社團激烈爭執的是陳嘉庚於1946年9月7日,以南洋華僑籌賑總會主席名義,拍電美國總統杜魯門、參眾議院議長、馬紹爾將軍及司徒雷登博士(他們曾經協助調解國共鬥爭),對國民黨政府展開攻擊,指其無能和獨裁,要求美國從中國撤軍,停止軍援國民政府。(8)

這一來,觸發了一場華人社會的大論戰。《中國報》,《南洋商報》及《星洲日報》等發表社論指責陳嘉庚“濫用名義”,並建議結束“南僑總會”,由於這個總會是在抗日戰爭時為援助傷兵及難民而設,現已過時。

另一方面,反國民黨的華文報則支持陳嘉庚,如《新加坡民主週刊》。

不寧唯是,華人團體分成兩個對立陣營,一方面是以商人為主的華團,主張討伐陳嘉庚的立場,如吉打、柔佛、霹靂的中華總商會,靂霹及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及約八十三個華團致電杜魯門總統及蔣介石,強烈反對陳嘉庚的意見。

隨後馬六甲、文冬、麻坡、森美蘭及柔佛的華團介入支持蔣介石。另一方面是以工人及文娛界為主的團體,大力支持陳嘉庚的言論。

在會館中,除了新加坡福建會館支持陳嘉庚外,其他會館和商團都是反陳嘉庚的。陳本身也承認這一事實的存在,在當時,大部份較大規模的華人社團,如中華總商會,雪蘭莪及霹靂中華大會堂、廣東會館、福建會館及客屬公會都反對陳嘉庚。

其實,大部份有關社團是由國民黨份子所控制的。(9)

自此而後,比較積極活動的華人,在政治思想上分庭抗禮,鬥爭不斷升級,演至水火不容,甚至發生流血事件。1946年10月10日在實兆遠慶祝雙十節時,就爆發兩派公開械鬥事件,較後波及邦咯島。

不久,情勢轉向對陳嘉庚有利,1946年12月24日,北京大學一名女學生沈崇指說被兩名美國軍人凌辱,導致南洋華人情緒沸騰,全馬各地婦女團於1947年1月中在吉隆坡召開會議,議決向美國總統提出抗議。

不久之後,台灣發生嚴重暴亂,反對台灣省長陳儀的高壓政策(他是在日本將台灣歸還中國後,即被委為台灣省省長)。由於40年代陳儀曾任福建省省長,陳嘉庚於參觀後認為是情況最惡劣的一省,乃將矛頭指向陳儀,馬新的華人社團也有響應,這包括福建會館、南安會館等。

加上國民政府對學生、報人及智識份子展開鎮壓,造成新加坡《南僑日報》(陳嘉庚所經營)展開猛烈抨擊。陳嘉庚也在174個社團代表大會上,否定國共合作的可能性。接著有更多團體群起響應,尤其是左派團體。

(05) 左右兩派斗爭升級
轉入1947年7月4日,國民黨宣佈全面對中共作戰,再一次掀起馬來亞華人中的左右派論爭。在馬來亞的國民黨人,全力支持蔣介石的全國總動員諭令,他們也通過各地的中華總商會採取主動,支持國民政府。

左派團體,包括中國民主同盟馬來亞支會則加緊支持陳嘉庚,以進行反擊。

1947年10月27日,國民政府宣佈中國民主同盟為非法組織,引致馬來亞左派團體的抗議,而對蔣介石的政府進行更猛烈的攻擊。《南僑日報》的社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馬來亞親國民黨份子歡迎國民政府的宣佈。1948年3月29日,蔣介石在退守中偏安南京,但重新被選為總統,這再造一步刺激國民黨份子展開活動,他們爭取諸多華人社團支持,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的號召下,歡迎蔣介石的當選。

除了在吉隆坡外,怡保、檳城、馬六甲、柔佛、新山及其他城市的華人團體,也分別慶祝。

此舉進一步的激怒左派團體,1948年5月4日,新加坡華人爭取中國和平與民主同盟、中華民主同盟支會、華人職工會與新民主青年團等,在船員俱樂部召開華團大會,有119個社團超逾500名代表與席,指責當時的當政者背叛孫中山的三民 主義,並宣稱總統選舉是非法的。

兩派間的不妥協和無止息的鬥爭,引起了英國政府的關注,不允許兩派過於明顯地在馬來亞展開政治活動,英殖民地政府的態度先是偏向國民黨,因此造成與左派團 體關係惡化,以至於中國民主同盟馬來亞的支會,也在1949年5月被禁止,直到中共於1949年10月1日正式取得中國的政權後的翌年,英國加以承認,局 面因而轉向對國民黨不利。(10)

可以這麼說,直到1948年杪前,馬來亞親國民黨份子在政治鬥爭中仍佔上風,一些主要團體如中華總商會、華人大會堂及大部份會館多忠於國民政府,大多數華文報也有此傾向,但是1949年開始,國民政府在馬來亞所獲得的支持越來越少,甚至一些國民黨人轉向支持中共。

綜觀上述,馬來亞的華人,尤其是上層階級及勞動階級,都有明顯的不同政治傾向,他們大部份的時候是關注中國政治的演變,雖然對本地的政治也有所關心,還是朝向中國政局為多,這是因為富時的華人政治意識,多以中國作為其關注的對象。

(06) 專業人士組民主黨
現在讓我們回頭看,戰後當地華人的政治動態。英國當局重新統治馬來亞後,即解散抗日武裝部隊,以防後患(11),隨著英政府對職工會進行嚴密管制,雙方的關係日呈緊張。(12)

“1948年6月,馬共發動武裝叛變,馬來亞因此宣佈進入緊急狀態”(13),緊急法令是7月15日生效,直到7月23日,馬共及其附屬團體被宣佈為非法組織。(14)

另一方面,戰後初期的馬來亞人民,不論力量多寡,都可以組成一個政治團體,展開政治鬥爭。馬來民族主義份子的醒覺和巫統力量的加強是其中一個發展。

那些具有左傾思想的專業人士或半專業人士,組成了非共的左派政黨,這些人以非馬來人佔多數,他們包括律師、醫生及教師和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而 明顯的,他們之中多數是受英文教育者,包括了華人、印度人及歐亞混籍人。

這個政黨命名為馬來亞民主同盟(MALAYAN DEMOCRATICUNION)簡稱MUD,黨主席是菲立何亞琳(PHILIP HOALIM),最活躍和具有代表性人物是歐亞混籍律師約翰伊伯(JOHN EBER),他在日治時期曾被拘留過,戰後積極活動,公開抨擊英國施政,,以致英國當局對這個政黨存有質疑態度,但仍然允許公務員參加。

由於英校教師參加者眾,遂曾主張實施統一的教育制度。在小學階段,使用母語教育,而到了中學階段,全部使用英語作為教學媒介,但馬來文定必修科,這種建議是擬使馬來亞的教育走向西方化。

馬來亞民主同盟於1945年12月提出的政綱包括:
(一)成立一個自治的馬來亞政府,參加英聯邦。
(二)立法議員全部民選。
(三)凡滿21歲的馬來亞公民,不論種族、性別、宗教或財富,皆可參加投票。
(四)個人言論出版及集會獲得完全的自由。
(五)基本的,中學的及技術教育的革新。
(六)推行社會安全計劃,包括醫藥免費。
(七)改善人民的生活。
(八)馬來亞人民的就業機會均等,消除任何的膚色限制。

馬來亞民主同盟的成立是從英國工黨,尤其是從工黨左派份子中吸取政治靈感的。當時英工黨在英國當政,使到馬來亞的英殖民政府很感為難。

民主黨模仿英國工黨的政策,要求平等權利及允許職工會積極參加政治。它看來已視本身是馬來亞的未來(工黨)。雖然馬來亞民主同盟明顯的不是一個共黨組織,但它的左派姿態成為共黨“統一陣線”滲透的目標。(15)

(07) 民主同盟失敗因素
馬來亞民主同盟為證明它並不是一個種族性政黨,邀請各政治集團於12月7日在新加坡的總部舉行會議,以便對馬來亞的未來憲法作出聯合建議,有11個單位出席參加。

他們成立了泛馬聯合行動理事會(ALL-MALAYA COUNCIL OF JOINT ACTION /AMCJA)。三個急進的馬來民族主義團體起先加入這個組織,不久之後卻退出,另組陣線以反對巫統所支持的馬來亞聯合邦協定。(1946年英國提出馬來 亞同盟草案,被巫統大力反對,後來英國與巫統和各州蘇丹談商結果,同意以馬來亞聯 合邦協定取代之),這樣一來,泛馬聯合行動理事會便成為非馬來人的政治團體。(16)

馬來亞民主同盟的失敗,是有幾個因素造成的:
(一)英國不承認它是代表馬來亞(包括新加坡)人民的唯一政黨,也不同意把新加坡,包括在馬來亞聯合邦協定內,而是堅持與巫統及各州蘇丹談商,到近尾聲 時,同意成立工作委員會來聆聽非馬來人社會的意見,泛馬聯合行動理事會的抗議被忽視,乃杯葛提供意見,轉而自行草擬一份憲法,建議即刻給馬來亞(包括新加 坡)獨立的地位。

公民權應自動發給那些在馬來亞出世,或其父親已是馬來亞公民的婦女。那些在10年內,有8年是居住在馬來亞者而年滿18歲可以成為歸化公民,但此舉不被英國重視和接受。

(二)雖然在反對馬來亞聯合邦協定上,這個理事會是一致的,但不同思想意識的集團卻相互矛盾而導致分裂。例如對於所得稅法令,馬來亞民主同盟支持,但中華總商會表示強烈的反對。

(三)1948年,馬共突然發動叛亂,馬來亞民主同盟的西方化左派人士不能適應,對暴力感到厭惡。

這樣一來,泛馬聯合行動理事會已不能發生作用,加上較早時急進的馬來民族主義份子的退出和巫統的不認同,它已經不能再聲稱是代表全島各族人民的政黨了。到了1948年6月25日,馬來亞民主同盟黨基於“公民權利被剝奪及混亂的政治情 勢”為理由,宣佈它不能再有任何作用。

以馬來亞民主同盟黨作為核心的泛馬聯合行動理事會的失敗,標誌著華人政治上的分歧,雖然有一度馬六甲的中華總商會會長敦陳禎祿(17)及各州中華總商會加入理事會的努力,曾於1947年10月20日號召罷市一天,以抗議馬來亞聯合邦協定的提出。

但不久之後,敦陳禎祿轉向另一力面發展,導致馬華公會的組成。
----------------------------------------------------------
註:
(01) 王賡武著《政治華人對現代東南亞的作用》,收集在《泛論東南亞》叢書內
(02) 同上
(03) See "The China Quarterly" No. 43, July Sep. 1970
(04) See P.18 "Ethnic Polittics ln Malaysia" By R.K.Vasil, Radiant Publishers 1980
(05) See P.18 "Ethnic Politics ln Malaysia" By R.K.Vasil, Radiant Publishers 1980
(06) See "The Response Of The Malayan Chinese To Political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1945-1949) By Chui Kwei-Chiang /崔貴強碩士(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1977年10月出版)
(07) 與(06)相同
(08) See "The Response Of The Malayan Chinese To Political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In China(1945-1949)By Chui Kwei-Chiang 崔貴強 碩士(南洋大學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1977年10月出版)
(09) See "The Response of The Malayan Chinese To Political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1945-1949)" By Chui Kwei-Chiang P.21
(10) See "The Response Of Malayan Chinese To Political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In China(1945-1949) By Chui Kwei- Chiang
(11) See "Malaysian Politics By Gorden P. Means/P.71
(12) 與(11)相同
(13) 《李光耀──新加坡的鬥爭》亞歷克斯.佐西著,吳俊剛譯
(14) 與(11)相同/P.78
(15) See "Malaysian Politics" By Gorden P.Means/P.83
(16) See "Malaysian Politics" By Gorden P.Means P.88
(17) 敦陳禎祿是馬華公會的主要發起人,出任首屆會長,他是敦陳修信的父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