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7.04

第廿三章:阿拉法在前台亮相

顾名思义,巴勒斯坦解放机构(简称巴解)是由九个主 要巴勒斯坦组织派出代表组成的,它的最高组织称为巴勒斯坦全国理事会(或称为PNC Pal es tine National Council)。于1964年选出成员40名,其中11人是执行委员会委员。
  
九个组织分别为:由阿拉法(Yasser Arafat)领导的“法塔赫”(Fatah,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乔治哈巴什 领导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基督教徒纳耶夫、哈瓦 特迈赫领导的“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人民解放战争 先锋队”(闪电突击队);“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阿 拉伯解放阵线”;“解放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巴勒 斯坦解放阵线”及“巴勒斯坦共产党”。[1]
  
从上述名称看来,无一不与“解放”有关,名称和性质 也甚为接近,以致让人感到溷淆。巴解基本上是个“世俗组织”,虽然个别组织具有强烈的宗教背景(这就是为什么 在后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高举圣战的旗帜,介入了这场无止境的斗争。事实也证明,斗争拉得越长,局面更形复 杂,冒出了恐怖主义的活动)。
  
1967年,苏加里被迫辞去主席职位,改由韩马德 (Yahya Hammoudeh)出任主席。它的转折点是在1969年2月1日在开罗举行的第五次巴勒斯坦全国理事会上,选出了 阿拉法为主席。从此巴勒斯坦的斗争掀开新的一页。
  
阿拉法之所以能成为巴解机构的领导人,皆因其组织 派出的代表人数不断增加。例如在1967年的全国委员会内,代表由40名增至100名时,阿拉法的派系“法塔赫”就 占了38名,此后又有一些组织退出,尤其是持不同意见的武装斗争单位另起炉灶。“法塔赫”也就逐渐成为“巴解” 最大的武装单位,阿拉法的地位越形巩固。
  
严格来说,巴解机构内的组织矛盾重重,它之所以能 够生存,主要是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给与的支持,否则的话,巴解机构将组织不起来。
  
虽然巴解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已成立和存在 (正式成立于1964年),但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仍未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是在1973年战争时 较有规模介入。总的来说,第四次战争还是被视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战争。
  
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未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不得 不促成巴解机构的强大,以面对以色列的精锐部队。
  
阿拉法被认为是一位比较平和的政治领导人,因此被 大部份阿拉伯国家接纳来领导解放巴勒斯坦,希望有助轧下以色列的气燄。
  
1974年2月,巴解机构被国际伊斯兰理事会(OIC)接 纳成为会员。
  
更进一步,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作为武器,向西方国家 施加压力,以约束以色列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在1974年10月的阿拉伯国家首长极峰会议上,承认“巴解” (PLO)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的合法代表。
  
同年11月13日巴解在阿拉伯国家的祝福下,得以派出 主席阿拉法到联合国参加大会。他不是以会员国的身份,而是以巴解代表的身份在联大发表历史性的处女演讲。紧 接着,联合国通过3237决议,提供观察员的地位予巴解,换句话说,巴解取得了一个“合法”的地位,但尚不是联合 国的正式会员。
  
阿拉法在联合国大会上强调国际社会应支持巴解机构 首先在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他重申使用一切手段反对以色列强占巴人土地,惟同意有条 件地参加政治谈判,准备在以色列撤出的任何领土上先建立巴勒斯坦人的政权。[2]
  
这种既用武装斗争,又同意政治谈判的战略也造成巴 解内部的分歧。强硬派主张斗争到底,它们组成“拒绝阵线”,直至解放整个巴勒斯坦。内部的矛盾在一方面削弱了巴解的力量,但在另一方面也 突显了阿拉法的重要性,他成了阿拉伯国家公认的巴勒斯坦人的领袖。
  
毫无讳言的,巴解从一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便没有 立足点,势力分散在阿拉伯各国之内,直到1968年开始,巴解才在黎巴嫩的贝鲁特建立基地。1969年,在埃及总统 纳塞的斡旋下,黎巴嫩政府与巴解机构在开罗签署协定,前者向后者提供几块不受黎政府控制的地区,让巴解机构 设在黎巴嫩南部的“难民营”享有“治外法权”,解除巴解 游击队利用黎领土袭击以色列的限制。
  
这样一来,巴解终于取得在黎巴嫩境内建立“国中之 国”的地位。
  
翌年,也就是1970年,约旦政府为避免以色列的攻 击,竟对其境内的巴解武装组织发动进攻,迫使他们离开约旦。因此有约十五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约旦,不得不逃 入了黎巴嫩,从而使黎巴嫩的巴勒斯坦人激增至五十万左右。
  
可以说在70年代之后,黎巴嫩已成为巴解的最主要基 地,共有武装人员2万5千人,且在南部靠向以色列地区布署80辆坦克,一百八十余尊大砲和80门火箭炮,不时的突 击以色列北部,对以色列机构造成严重的威胁,犹如长在以色列头上的一粒肿瘤,随时扩散。[3]
  
不过,巴解在黎巴嫩建立基地是不稳固的,它随时会遭到反对者的攻击。除了以色列无时无刻不在计划如何摧 毁巴解外,叙利亚也对黎巴嫩让巴解坐大深感不安,以致在1976年挥军进攻黎巴嫩,理由是叙利亚和黎巴嫩在历史 上曾是一个国家,岂容后者为所欲为。叙利亚是要控制黎巴嫩来加强它的政军地位。以色列对此当然不能掉以轻 心。正因为这样,巴解又再一次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注:
[1] 参阅《世界热点中东》,朱威烈着,三联书店(香港) 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第27页及28页。
[2] 参阅注[1],第29页。
[3] 参阅《沙漠硝烟----二次大战后的中东战争》,第63 页及64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