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5.8.04

第廿三章:马哈迪带出安华

安华视马哈迪为马来社会新兴力量的领袖。因此,无畏无惧地摇着“马来人困境”这本禁书鼓吹回教改革运动,此举使马哈迪十分感动。

就在1981年马哈迪接任巫统主席成为首相后,他第一个扶持的人是因1969年“513 ”事件而与他一道落难的弟兄,这人是慕沙希澹;而第二个他要栽培的人不是来自巫统,而是来自回教运动中的急先锋安华依布拉欣。

安华依布拉欣来自巫统家庭,其父依布拉欣阿都拉曼是威中2届国会议员(1959-1969),曾任卫生部政务次长。

他于1947年8月10日在大山脚出世。其母亲和哥哥也是巫统中坚份子。中学时口才出众,成为学生领袖。1967年考进马来亚大学马来文系。在大学时期,才华显露, 1968年被选为马大马来语文学会主席及马来西亚回教学生会主席。

翌年发生“513”事件,安华开始思考用东方价值来取代西方思潮。他和马哈迪一样,反对东姑阿都拉曼的领导,强力要求政府关注马来人在教育和经济领域的应有权利。

安华当时尊敬马哈迪,视他为代表新兴的力量,以反击令人沮丧,腐败和贪污的政府。他们认为东姑的领导已暴露弱点。

相同的,马哈迪也赏识安华的朝气蓬勃,两人不久后即成为“新知旧友”。

1971年,安华藉着在回教青年中的影响力,成立了回教青年运动组织(MUSLIM ISLAMICYouthMovement),简称ABIM(ANGKATANBELIAISLAMMALAYSIA),旨在为大专毕业生提供一个促进回教运动的论坛,并要成为复兴回教的一座桥头堡。

这个组织虽不是政党,却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安华等了18个月才获准注册。

在这段期间,马哈迪被东姑放逐政治旷野,离开了巫统,但出版了动摇东姑政权的一部名书《马来人的困境》,旋即被东姑政府宣佈为禁书。

由于论见被安华认同,在70年代,安华就摇着“马来人困境”这部书在进行回教政治斗争。这使人想起1966年毛泽东掀起文化大革命时,林彪因摇着“毛语录”大加造势而探出头来。

安华此举,自然使到马哈迪很是感动。一本禁书,竟然还有人敢于到处宣扬,确非平凡之辈敢为。安华就是因为有此胆色,成为当权者的“叛逆者”和吹起改革的号子。

安华这种无畏无惧的精神,曾得到当时在任首相敦拉萨的赏识。1971年,当安华的父亲参加敦拉萨的生日宴会时,拉萨便向安华的父亲探问安华何时大学毕业,并建议把安华送到外国攻读法律,以备将来成为国家领袖。

安华没有接受拉萨的好意,也不同意加入巫统。他的这一年少傲气使到敦拉萨感到困扰,不知这年轻人究竟想要做甚麽?

安华不做甚麽,他要坚持搞回教复兴运动,仍不想参加任何政党。既然如此,拉萨尊重其意愿,于l971年派他代表马来西亚参加联合国主催的“国际青年研讨会 ”。

下一年,他成为马来西亚青年理事会主席。接着下来,他又成为联合国青年谘询团体的成员,声望不断上升。

不仅于此,安华也在同一个时期往教育领域发展。

在l971年协助组成“YayasanAndaAkademik”,主要是为被迫离校的青年提供就学机会,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与他全力投入了教育,在后来取得巨大的成就。

他热衷于回教复兴与推动教育的本色深入民间,他宁可每月只领取750元马币的薪水,而在1974年拒绝联合国粮农机构提供的一份月薪2000美元,相等于当时马币 5000元的优差。

他的“YayasanAndaAkademik”最初在吉隆坡甘榜巴鲁开办时,只有80名学生,但很快地学生人数激增,接着乔迁至城市发展局(UDA)大厦内。

这个地点处在马大和国大地带,只收适量的学费,让更多贫困的学子有机会受教育。

安华脑筋也动得快,向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尤其是生意人劝捐,设立奖学金提供给清寒学子,学校校务从此蒸蒸日上。

与此同时,安华也招请大学毕业生到来充当教师,只付月薪马币400元到700元不等,他们都乐意作出牺牲。

顺应需求,收生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远至沙巴和砂劳越的学生也加入其中。安华不单是这间学校的董事长,也兼任校长。

安华认为在搞回教复兴的同时推广教育,是不会在多元种族的社会中引致问题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让在正常中学的落第生有机会进入他们的学校,然后经过良好教育后,仍有机会进入大学。

结果他证明他是成功了,在他培养下的学生,有很多人不仅在国内大学毕业,也负笈海外深造。

双管齐下,安华无疑成为回教青年的偶像,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