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4.05

走进历史再走出历史

韩江学院华人文化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在广汀会馆赞助下,于3月24日至27日在槟城联办《槟榔屿华人研究》交流会是切合时宜的,也具有温故知新的意义。

这是继韩院于2001年杪与中国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合办《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后的另一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会。

如果连同配合韩院“华人文化馆”于2003年中开幕礼而举办的学术文艺活动也算进去的话,则今次是第三次较具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对一间成立短短5年的韩江学院来说,有此三项的国际性活动,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今次我们把研究的焦点放在槟城,一方面是认为槟榔屿有丰富的史料展现其独特性;另一方面是槟榔屿不论在过去或现在,其国际战略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果然来自新加坡、中国、台湾的和本地的学者,彼此集智能于一堂,表达各有精彩。其中包括田野调查研究心得;历史事件与发展的剖释;先贤的足迹乃至殖民地时代华人生活的面貌。虽不尽齐全,但确可与槟城古迹信托单位于2003年举办的《槟城历史》研讨会相互映辉。我们是用双语进行交流,而后者是专用英语交流。

事实上,也是不容否认的是,英文的史料远比华文史料充足与丰富,而且很早开始已有英国学者及本地学者陆续出版多本英文专着,更有政府档案和国家图书馆提供的英文资料,遂使到本地历史研究成为一面倒的局面,历史观难免受到殖民地思想的影响。久而久之,形成本地的学术研究趋向英文,且误以为只有英文才配登上学术殿堂。

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些年来,我们也看到本地的华文史料在“文化开放下”陆续的浮出枱面,尤其是在殖民地时代的被封盖的左派运动和斗争已告解禁和辑成专书出版。即使是最讳忌的马共历史也走出法令的封尘,最代表性的是陈平的回忆录《我方的历史》已经成为公开的文献;还有其它不论是左派的或右派的华文刊物都挤向市场或重新出版。

如果这些不集中和点点滴滴的华文史料被集中的话,其份量得以和英文史料相提并论,也可显示出华文史料足以填补英文历史资料留下的空白。

韩院成立华人文化馆的最大意义就是通过收集华文史料和文物及图片,来弥补和改变传统的治史路向。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能够扮演一个平衡的角色,提供一个平台,让本地历史成为并行线,不再是英文一支独秀的世界,华文同样可以走进学术殿堂。我们已成功地迈开这一步。

若是华人社会能够重视先贤的文化遗产,在社团学校林立的今天,努力充实与珍惜宝贵的史料,个别设立文物室或史料库,肯定会激发后来的学者认识到掌握多种语文的重要性。因为历史不单单是用英语说话,而是用多种语言说话。

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在致开幕词中说得好: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忽视和不了解历史就如同民族失去了根。我们应当从历史看未来。不仅于此,我们还应该拥有世界观来研究历史和探讨历史,不能只看到自己。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也是生活在地球一方,必须要有宏观的视野和宽大的胸襟来看待过去,放眼未来。

他说,正如槟榔屿的市区,历史反映出一条街或一个小小的地区,就存在着不同庙堂和教堂并立其中,也存在着各民族溶合于一炉的生活。这在世界上是罕有的,可以说这是槟城独有的《文化资产》(文化遗产)。

许子根的含意是要我们懂得走进历史,但又懂得走出历史,不要沉浸在历史的迷宫中不能自拔而唯我独尊;而是要走出自我,溶入他人的世界。让历史成为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一盏明灯。我们不孤芳自赏,也不自卑自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你也有我。世界包容了我们,我们也要包容世界。这就是说,能够从历史走出来的人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认为经过这次的研讨会,来自新加坡及其它国家的学者和研究生们,已确实地走进槟城,了解槟城,不再是“纸上谈兵”。槟城的真实多元化的面貌已打开他们的心扉,也从槟城看到世界的一个缩影。我们因为有过去,才有今天,正是“古人不知今人事,今天须知古世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