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7.1.06

安华情归何处?

安华依布拉欣本身是一个神话故事,说也说不完。他的出身、起家、发迹到跌马,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有一样是许多人都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安华仍然没有承诺要领导人民公正党和反对党联合阵线,摆明车马和执政党决一高低?

其实答案就在安华的心中,只是没有说出来。因为他精通从政之道,也从历史事件中有所领悟,以致他目前仍然保留“自由身”,可以在变化的政治中审时度势。

如果我们对马来西亚的政治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也对马来人的政治历史有所掌握的话,我们自然可以理解安华这些年来的动向。

首先,从巫统的历史来看,自从1946年由拿督翁创党后,它就一直处在马来政治的主流。即使拿督翁于1951年离开巫统另起炉灶,他也带不走整个巫统,更在选举中一败涂地。这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拿督翁执意要巫统开放开户未能得到马来人的支持,马来民族不认为改变党的结构是必要的,反之他们乐意通过党与党的合作,来显示党接受多元政治。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为止,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依然保持不变。如果在五十多年前,声望如日中天,且又有英国在背后支持的拿督翁也不能动摇巫统的地位,那么接下来的马来精英又如何突破困局呢?因此我们看到在1963年阿都亚兹(前农长)与东姑闹意见后另立国民议会党,复加入社阵参加1964年的大选大吃败仗,无法与巫统抗衡。我们也看到1969年大选后出现“513”悲剧时,东姑阿都拉曼引用党主席权力开除马哈迪党籍。但聪明的马哈迪并不急切自组政党,也不参加回教党,而是选择“流浪在政治的旷野”。终于在1971年被出任第二任首相的敦拉萨迎回巫统,也因为有此峰回路转,才有马哈迪的出头日(成为第四任首相)。

与此同时,敦拉萨在掌权后,马上召回拿督翁的公子胡先翁重入巫统,也为拿督翁正名,因此才有胡先翁成为第三任首相的时代。这说明了巫统走的是一条权威的路线,领袖具有无上的权威可以安排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同样的马哈迪也是因为胡先翁的提拔而在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

当进入马哈迪时代时,巫统的领袖权威已告定型。例如马哈迪在1981年排除众议,一手提拔安华进入巫统且委以重任。如果马哈迪没有扶起安华,后者可能会成为回教党的领导人。也因为有了马哈迪与安华的合作,才有了安华在后来被提升为国家副首相而成为接班人。可惜两人的合作在1998年划上句号。下来就是两人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即使如此,权力总是在当权者这一方。正因为权威是不能被挑战的,因此当东姑拉沙里于1987年争党主席失败后,马哈迪便不再给予对手任何机会,导致拉抄里另组46精神党与巫统分庭抗礼,结果又是一败再败,最后是拉沙里于1995年回巢,期望东山再起。

惟马哈迪在安华出事后,选中的接班人是阿都拉而不是拉沙里。尽管阿都拉在1987年党选时曾站到拉沙里一边,也在党选后失去内阁部长职,但他选择不离开巫统,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成为我国的第五任首相。

巫统的传统就是党员服膺于领袖的领导,也服从领袖的抉择。精英份子能否在党内登上高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袖的“钦点”。

以此来推论,巫统的屹立不倒是因为它是一个庞大而又具有实权的组织。从拿督翁到阿都阿兹,到东姑拉沙里到安华依布拉欣的抗争而无法成为取代者来看,巫统已是马来民族认可的主流政治,他们不会轻易改换码头。最具震撼力的莫过于1999年的大选时,安华效应直逼马哈迪权威,但只是壮大了回教党,却无法动摇整个巫统。

这也许是为什么安华在2004年恢复自由身后,宁愿保持国民公正党(现易名为人民公正党)的顾问身份,而不轻易许诺领导反对党阵线,因为他正等待巫统的改变和领袖的召唤,以期卷土重来,除非巫统已坚决地把大门关上,不然安华会优先选择从巫统内部寻求改变,正如他在1981年加入巫统而不是回教党来寻求改变一样。

只是,到目前为此,尚未有迹象显示安华有机会重返巫统。若事实如此,安华就会无所选择,不得不从外部来硬碰巫统。能否有安华的第二个神话?我们拭目以待。总之,只要安华活跃的一天,马来西亚的政坛是不会沉闷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