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2.07

反对“污染”华文文字

最近有三个现象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连贯起来解读,其中所隐藏的议程,对中华文字的正规与历史意义作出了挑战,不能不慎防“污染”了中华文字遣词用字的意之所在。

其一是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批判了“成语”的作用。他说:“成语这个东西让人思想懒惰、头脑昏钝、一知半解”,他并直言“用成语是国文(华文)教育的失败”。

此言一出,引来炮轰连连。学者余光中更是批评这位所谓“胡适的信徒”杜正胜错解了胡适的“不用典”的含意。他说胡适只是主张少用冷僻成语。

所谓成语,一般上我们理解是四个字,这之中包括谚语、格言、歇后语及能独立表达的词组和短句而成了俗语。其特点是约定俗成,结构固定,文字不能随意改动。由于时代的久远,有很多成语已成了死文字而不再运用;但也不不少是活文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熟读成语的一个好处是让你思考和消化,且适当地运用到写作中,而使文章更能传情达意。这是要下苦功,绝对不可能使人懒惰。因此成语绝不可废,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字的精髓。

不过,有些地区惯用的俗语,也不是放之四海皆通的。比如台湾的“三只小猪”新解“成语”,就被杜正胜用来造句,他说:“如果你看到小朋友写作业太草率,就可以对他说,你不要像三只小猪的老大,这就是运用成语。”

对台湾人也许可以理解其意,但对其它地区的华人来说,便不知其意了。这只能归为台湾俗语,不是成语。还有我们不知道杜先生去“中国成语”的用意是否也是“台独去中国化”的一个政治议程?
其二是近些年来,有人标新立异,把成语的词句改动,以收宣传之效。这是破坏和扭曲了成语的正规,千万不能随意改动,更不能因功利主义忘了本意。这会混淆正在学习的青少年,可能不知那个写法才是正确的。为此,北京最近公布有些字眼不能用为广告用词,因它污染了原来的成语:如“百衣百顺”(应是百依百顺),“与食俱进”(应是与时俱进),“食全食美”(应是十全十美)。

不单在中国,即便在海外,包括马来西亚也出现一些莫明其妙的广告“成语”(取其音而离其意)。此风实不可长。

其三是,中华文字或汉字被变相使用而成了方言文字。这对某些地区的人民来说,或者是极其顺口的读法,但化成文字就太过牵强附会了。例如,堂堂的香港特首曾荫权最近发表他的竞选宣言(出师表)时,在其背后就写下几个大字:“我会做好呢份工”(要用广东方言来读才知其意)。这是什么华文字呢?在英文则写上:I, II get the job dove!根据他的宣言内容来看,若是写成“忠于职守,为民服务”不是更一目了然吗?不是更适合汉字的规范吗?为什么要“降格”而方言化呢?这在香港以外的读者(他的新闻是向全球广播的)看来,真是不是滋味,尤其是中国的读者会置疑回归10年来,连香港特首也不能“中国化”,那又期望谁来推动正统的中华文字的广泛而正确地使用。

如果香港的汉字普遍应用“广东方言汉字”,而台湾又刻意推广“福建方言汉字”,岂不是分解了统一的汉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