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0.9.08

新闻自由与民主社会 (天下纵横)

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言论自由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言论上的自由,它不可能推动民主政治。而所谓民主政治除尊重人民的权利,可以通过投票来选出政府外,也让人民有知情权。人民则是通过拥有知情权来做出判断。如果人民无法获取全面的讯息和消息,他们是无法对民主选举作出较为公正与自由的抉择。这就是说,一个民主国家的最基本要素是让人民在没有恐惧感下,得以知道所要知道是事情。

虽然透过集会或座谈会可以让人民了解国家大事,地方事务和天下事,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最直接和最广泛的途径就是通过传媒来传达。这之中以电视,电台和报纸是最普及和最深入民间的。当然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电脑上的互联网,手机也分担一部份的功能,但还是无法与大众传媒相提并论。

于是成为传媒的媒介人也就落在新闻记者的身上。如果没有记者的报导和评论,读者当然不能全面获得各方的消息和知识。因此在很多时候,不论是官方或民间的,不论是群体的或个人的,对记者的倚重就可想而知。无形中记者的身份就有一些与众不同。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也身负使命要为他所服务的机构(或电视电台或报馆)提供直接与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传媒机构都必须聘请大量的编采人员,为的是发布消息,让人民都拥有知情权。

不过,在马来西亚,如果要成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拥有基本知识外,还要有语文的能力,因为它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单单学会一种语文是难以应付大场面的。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刚踏入报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如何消化新闻,然后将之转成文字呈献给读者。这之中有一个痛苦的过程是必须要磨练的,那就是考验你本身的语文能力和程度。主任发下一篇英文或国文文稿,你要能理解和翻译成中文;出外采访官方或讲英语或马来语的场合,你要能理解对方所言,否则便难以交差。

当你面对这种挑战时,请不要气馁,也不要过于自信,而是要勤于学习。放下身段,不耻下问自然可以解决当下的窘境,但也不能成天问东问西,还得靠自己来解决难题。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及时抽出时间去上国文课,读它一年半载,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接着还要去上一个时期的英文课,学习英文写作和会话,更要学习聆听英语的能力。

一旦你认为国英文都能应对时,再加上原有的华文能力,也就更具信心面对挑战。不过这还是不足够的,你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读书来充实自己,以便拥有各种知识来撰写新闻乃至作出评论。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这个道理。一旦你已具备资格来演绎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时,下笔也无须顾此失彼或担心失真。

老实说,在六七十年代,华文报的记者都是自我探索和锻练出来的,后来大学有了传媒系和新闻系之设,也就更直接地培育这类专才。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掌握了三语才投身新闻行列。因此我们无需质疑记者采访非华语场合的能力;尤其是本国人民讲英语或马来语,都是比较浅白和易以理解的。如果当事人敢讲,而记者又觉得可以据实报导,也就可以构成一条新闻了。

在这样的互动中,记者与当事人是不存在利害关系,也不存在“无中生有”或“节外生枝”的诠释。更没有心存恐惧,而是就事论事。至于报导出来后引起的反响也就非记者所能控制的了。

如果记者因为做出这样的新闻报导而受到内安令来对付,那将是对新闻自由的最大威胁,也足以让新闻工作者提心吊胆,不知怎样的报导才是最安全的?若尽是锦上添花或避重就轻的报导,那就不是读者所要读的新闻了。

所幸政府在第一时间也作出明智的决定,即时放人而息事宁人。但无可否认的,阴影已存在。因此还是需要通过一条立法来保障新闻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与捍卫新闻自由,勿让后来者对新闻工作却步。由于记者是曝光的公众人物,他们也有被保护的必要。他们应在无畏无惧的环境下工作,只要报导或评论不具恶意,不涉及诽谤与破坏,没有所谓的对“国家造成威胁”,也就应当成文字争议来处理。换句话说,言论自由是允许相互辩论的,不必也不应该拿大帽子扣下来,这才是新闻自由的最大真谛。

(原载于2008年9月29日《号外周报》 第39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