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4.10.08

从马华历史看未来方向 (跃马扬鞭)

马华公会在308大选后面临危机重重的挑战,一方面是党内发出求变的声音,质问若留在国阵是否还有明天?另一方面是华社要求马华痛定思痛,深刻检讨马华过去60年所扮演的角色,因为马华所奉行的协商乃至妥协的路线已不被认同。

在这种情形下,今天的马华正试图通过改选来塑造一个新的形象,以期重新争取民心;尤其是华社的支持。不论选举结果如何,它肯定是一个新的团队和新的整合,也会告别黄家定年代;但新的领导层也肯定不会带领马华脱离国阵,而是继续留在国阵内求存和发展。这可以从参加角逐高职的候选人的“出师表”窥见一斑。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改革的愿望。有新的理念,也有旧的拥抱。换句话说,马华准备在既有的体制内重新定位。至于成效如何,那是后话。但不论马华作出任何改变,它都必须要回到原点和检视几个关键时刻马华如何应对挑战,才能从历史看未来。

首先马华一直强调的是党的创始人陈祯禄是马华的起点和一盏不灭的明灯。这在308大选前是高调的,而在308之后,仍然被党内一些有识之士提及。说明了马华党人都不忘陈祯禄的丰功伟绩和他所扬起的民族旗帜。

我们不否定在特定的年代,陈祯禄临危受命在1949年组织了马华公会,那时主要是要协助陷入水深火热的华人新村居民渡过时艰;而之所以有华人新村,全是英殖民政府一手造成的,用以对付转入森林打游击战的马共。这就是说,英国是在政治利益下分化华人,鼓励马华以反共的立场与马共互争华人的支持。后来的马华公会与左翼的社阵持续斗争证诸了英国人准备在马来亚建立一个反共基地。但马华公会的陈祯禄又从另一角度切入,在1952年除了将马华转型成为政党外,也偶然地因势利导使到马华与巫统合作,在同年的吉隆坡市议会选举中催生了后来的联盟。就这样1954年再加入印度国大党,联盟也就正式成为三党合作的旗号。虽然陈祯禄在整个过程中先是扮演被动的角色(他原来支持脱离巫统的拿督翁在1951年搞非种族政治的马来亚独立党),后再转成主动的角色(例如在1954年劝服林苍佑加入马华,脱离后者于1951年创立的非种族政党“急进党”)。此时的马华彰显了它的华人色彩,以和巫统的马来人色彩相互呼应,并在1957年领导马来亚取得独立。

其次,1958年马华进入一个转捩点,由林苍佑取代陈祯禄打出了“改革”的口号。他要在联盟内为马华取得一个可资接受的地位,那就是马华被分配的候选人应占国会议席的1/3,即104个国席中的至少35席到40席左右。
可惜马华的内讧和陈修信的反戈一击,再加上东姑以强势排斥林苍佑,导致林苍佑在马华体制内的斗争功败垂成,才有后来林苍佑离开马华另组民政党的故事。鉴于陈祯禄与陈修信忝为父子关系,前者也支持后者反对林苍佑的领导,结果造成了马华对这一段历史闪缩其词。究竟是陈修信继承了陈祯禄精神抑或是林苍佑演绎了陈祯禄精神?马华也因投鼠忌器,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作明确的交待和摆正史实。

其三,正因为这样,在陈修信领导下的马华公会,在1969年大选时面临创党以来最大的挫折,也让陈修信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华社指他让华人的权益给蚕食了。虽然那个时候,马华一度退出内阁以示消极回应,但后又在华社呼吁下重新入阁。可是,马华在联盟的地位已大不如前,更因1974年联盟扩大成国阵后,地位再一次被削弱。

这一段历史教训很重要。今天马华的领导层就是陷入如同“513”事件后的尴尬局面,因为华社经过40年的实践后,认定马华这样的逆来顺受的退而求其次的“共享政权”的方式是不受欢迎的。

在这40年中,马华从李三春到陈群川、林良实及黄家定都无法跳出这个旧框框,除了李三春时代有较大的勇气面对巫统的揶揄外(1982年在芙蓉国席打败行动党主席曾敏兴),其余的重要事件都无法反映出马华在国阵内“力排众议”,阻止一党独大的压力;也因此有了308的政治海啸。

就此而言,马华会长候选人,包括翁诗杰在内部不能回避马华的历史起点和检视它在历史过程中的失误和误判之处,以免重蹈覆辙。唯其如此,马华才能重新定位,并打掉历史包袱重新上路。

(原载于2008年10月13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