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1.7.09

既生翁何生蔡?—马华一甲子的斗争还看今朝 (现代春秋)

成立于1949年的马华公会,今年迎来了党庆60周年,因而有了《一甲子的奉献,一辈子的承诺》的口号出现,用以激励党员在下沉的时候要力争上游,不要因为经过308政治海啸的洗礼后,便失去斗志。但马华因之振作起来了么? 从表面上来看,马华确实输入了一股新流,用新人展现新事,而实际上马华仍陷入党内的胶普状态难以自拔。一方面出现老大翁诗杰的马青团队统领大军;另一方面也出现老二蔡细历所代表的“元老派”。双方经过一段时日的磨练,不但无法整合,而且时不时擦出花火,直到六月份的时候,蔡细历获得了国阵主席纳吉委任为国阵总协调后,摩擦和斗争已告升级,这对所谓“协调”而言,不啻是最大的讽刺。 根据纳吉的说法,蔡细历的职务是专攻民联执政的州,以期夺回州政权,但也没有列出他的职权和职务范围,只是让蔡细历“摸着石头过河”,毕竟过去从来没有所谓“总协调”,也不知纳吉要协调什么?在这种情形下,蔡细历的活动范围显得有其局限,他除了在马华的圈子里兜兜转转外,实在没有办法将国阵的成员党拢合在一起,有的只三几个成员党“代表”参加座谈或记者会亮相一番。举个例子来说,蔡细历原本可以借总协调的“尚方宝剑”邀请或传召槟州的巫统与民政来个圆桌会议,化干戈为玉帛。但他知道这是超过他的能力(不是名堂,而是这个总协调的权限十分模糊)的事,也就不敢“越俎代庖”,免得被友党指摘“干预他人职务”。如果他真的能成功代表纳吉劝双方破镜重圆,不但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而且也会消除马华当权派对他的“戒心”,因为他是在党外搞团结,不是在党内搞派系。 可惜的是,国阵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预料巫统和民阵也不会卖账。蔡细历为免得自讨没趣,只好把活动的范围缩小,在马华各地会见当地领袖。正因为身份双重,蔡细历也会以署理总会长的身份表达政见,固然有些话是说给国阵听,但更多时候是说给马华党员听。在这种情形下,蔡细历的言论与翁诗杰当权派的言论不能协调也是预料中事。当一个人身在非主流的时候,又如何与主流唱同一首歌? 这些日子来,报章所见的报导是翁蔡在言论上的相互抵触或话不投机已是显而易见,再加上马华的主流派和非主流派的相互放话已使到两人的微妙关系起了变化。 在翁诗杰这一边,在去年10月党选前已不断地强调“道德是政治的准绳”。言下之意是不认同已退出政坛的蔡细历借马华党选卷土重来。不过又有没有条文可以阻止一位党员挑战高职。在衡量轻重下,蔡细历转而攻打老二。这一战略的灵活使用也给他占了上风,因为对手黄家泉并没有他的圆滑的手腕,只是以逸待劳。在攻势上是棋差一着,还有致命的一击指他正试图建“黄氏王朝”(黄家定退后由哥哥补上)。这当然是不成逻辑的说法,但马华党中央一些代表宁可接受这样的推理,黄家泉也就栽了筋斗,造就了蔡细历的“破茧而出”。 当尘埃落定后,翁诗杰发现要整合团队有其阻力,尤其是蔡细历并不是他团队的一员,自然无法协调其中,而个中的因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权力在总会长身上的传统体制下,翁诗杰也大胆地“破旧立新”,起用许多青年的马青人上位。这当然会引起非议,但他已没有选择余地,要么与蔡细历妥协,分享马华权力;要么勇往直前,为马华脱胎换骨。结果地选择了后者,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争议多多的。有的人担心翁诗杰这一招会弄巧反拙,引致元老派趁机结合起来倒翁诗杰。不论此事是真是假,已是公开的秘密,更有人绘声绘影地表述在纳吉的压阵下,翁蔡不可能摊牌,要不然纳吉不必委任蔡细历当国阵总协调来个安抚? 说安抚倒是可以成立,但说纳吉“干预”马华党务,又言过其实。纵观过去的马华历史,若是巫统过于干政(指马华党务),对马华只有坏事而不能起激励作用(陈修信1959年借东姑打倒林苍祐的结果是马华吞下了若果,才有1969年大选惨败的教训),因此我们注意到翁诗杰不断强调国阵成员党的独立性。这意味着翁诗杰要当“家事”来解决他和蔡细历的“明争暗斗”,不需要假手他人。在这方面巫统署理主席慕尤丁的谈话也相互矛盾的,先是说这是马华家争,后又说“家丑不可外扬”,究竟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相信连他也搞不清楚。 有人说翁诗杰在这个时候以巴生自贸区的“丑闻”揭开后声称面对“十面埋伏”的压力,也是意有所指的,他认为党外和党内有一个势力要推翻他,而且摆明若他倒了,就由蔡细历上。 这一箭双雕也射中了蔡细历,使得他不得不公开否认要抢翁诗杰的位子,并没有意思要做部长,言下之意是不要制造“假想敌人”。但翁诗杰这一边,似乎看到党已出现两套马车,不能再视而不见了。 不论他们如何地“隔空对骂”,目前在静观其变的人多过参与行动的人,是否有必要召开特大,尚未见真章?而纪委会又会对蔡细历调查什么,结果如何,大家也都不知道。在这个隐秘的议程下,即使蔡派要发难召开特大,也颇费周章。 反过来说,翁诗杰派也看准这一点,即使召开特大,他也不见得居于劣势,倒是郑福成说了开了特大,马华就完了。会有这么严重吗?马华过去不是有特大又特大的会吗?就没看见马华完了,为什么郑福成说得这么严重?他似乎忘记马华在历史上是从特大长大的。 总而言之,翁蔡的“摊牌”似乎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问题是看谁先声夺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私怨,只有公怨。这公怨到头来还得公断,不能私了。 由此使人想起李三春和曾永森之斗;更使人想起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周瑜),何生亮(诸葛亮)”?一甲子的马华写照: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刊于2009年7月30日 《联合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