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1.7.10

争议性人物翁毓麟 (天下纵横)

马华元老翁毓麟以93岁高龄走完他的一生(7月1日),也留下争议性的一段历史。

在1917年生于吉隆坡的他早年受英文教育后成为马华公会的发起人之一(1949年)。由于天时地利人和,他成了马华雪州的领导人,风头不逊李孝式。1952年他与李孝式(马华的另一元老)联手与吉隆坡巫统区会主席耶哈雅(Yahya bin Rajak)合作,在吉隆坡的市议会选举达成席位的安排。换句话说,在巫统与马华尚未有合作下,这两个地方组织即率先“自我结盟”。

它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
1952年举行吉隆坡市选举。当时势力很大的马来亚独立党(退出巫统的拿督翁所成立的政党),野心勃勃要拿下吉隆坡市议会控制权;拿督翁的政党在那时得到陈祯禄(马华总会长)及林苍祐(急进党实权领袖)的支持。

谁料拿督翁冷落了李孝式,未邀他成为马来亚独立党开幕式的座上宾,只当他是社团代表。在一怒之下,他乃与翁毓麟协作要给拿督翁颜色看。

结果,在隆市选举中,马华与巫统的候选人共9人当选(马华6、巫统3),而拿督翁的马来亚党只2人当选。随即产生两个重大的影响:其一是马华与巫统联手控制了吉隆坡市议会,由当选的市议员翁毓麟出任市议会主席。而与此同时,也促成了巫统与马华的高层密商结盟。原先东姑和陈祯禄并无法控制市议会选举的安排,直到成事后,东姑才积极拉拢陈祯禄离开拿督翁,转与巫统合作。就这样巫统和马华在1953年进入实质的合作,而在1954年与国大党同组成联盟。这就是说,翁毓麟与李孝式在间接上是联盟诞生的推手。

其二在另一方面,由于陈祯禄“背弃”马来亚独立党,后者又在隆市选举失利,乃于1953年注销独立党,并在1954年另立“国家党”。这个时候,林苍祐又离他而去(在1954年投入马华),触怒拿督翁气愤“马华企图要把马来亚变成中国的一个省”(这里头巧合有三位前国民党主要人物:李孝式、梁宇臬及林苍祐)(这当然是气话,也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但马华党内国民党的势力不弱也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1955年的普选,拿督翁(巫统创办人 )领导的“国家党”一败涂地,也结束了这个党对巫统的威胁。从此巫统一帆风顺地在马来社会中成为一方盟主,直到308政治海啸后,才对巫统有所冲击。

因此从翁毓麟与李孝式及耶哈雅的“暗渡陈倉”来看,他们无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地催生了联盟。但在1956年马来亚独立前夕,他及陈东海等人所扮演的角色就不令人满意了。他们代表马华与民间组织的代表团(刘伯群为首)相庭抗礼。在英伦分别作出不同诉求。结果以陈东海为首的当权派占上风,民间的组织也就失落其中。

这样一来,华人社会在独立后仍留下许多问题未解决就怪马华的陈东海等人未尽全力争取,也包括怪责翁毓麟在内。于是1959年的大选,马华在国州议席上未取得大胜,就是华社不满的表现。
在这方面,我们注意到在1958年马华党选时翁毓麟扮演的保守派角色。当年林苍祐以89票对67票击败陈祯禄当选马华总会长;而朱运兴(林苍祐派)也以89票击败翁毓麟(陈祯禄派)的65票,当选秘书。至于宣传主任一职,则由林苍祐派的杨邦孝(新加坡大法官)打败陈祯禄派的陈修信。

由于林苍祐派的大胜,导致了保守派伺机反击。这个时候李孝式基本上已是支持林苍祐。而陈修信、翁毓麟及陈东海结成“陈祯禄派”。陈东海原是英文虎报的编辑,被东姑倚重,请为联盟秘书长。1955年他成为马华的受薪执行秘书。1958年他在林苍祐竞选马华马华总会长一职时,他力挺保守派抗拒。在失败后,陈东海辞卸执行秘书一职。再扳倒林苍祐后他卷土重来。

翁毓麟意气风发于1952年(控制隆市议会),而在1955年起出任内阁部长,但在1962年被调任驻美大使,直到1973年起担任上议院主席而在1980年退休。间中他也昄依信仰回教。因此他的另一争议点是在1959年马华内部酝酿倒林苍祐时,他是站在陈修信这一边与东姑密谋倒林,自行拟定马华候选人(陈东海也在内头),把党总会长搁置一旁,留下历史笑话。

因为这样,林苍祐后来对这三个人有很大的怨恨,他们是陈修信、翁毓麟及陈东海;尤其对后者更是恨之入骨。

自此之后,马华落入陈修信的掌控中,而翁毓麟也捞不到好处。当1962年陈修信成为马华总会长时,翁毓麟已是被“流放”到美国当大使,未能在内阁中扮演要角。他的政运没有陈修信好,但也因为后来不在前台亮相,而未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他也因此避开被“批判”的一劫。

晚年的翁毓麟就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也许很多人都遗忘了他,因为历史不曾为他树碑立传。

刊登于2010年7月12日《号外周报》第487期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