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10.10

站错边•站中间•站对边 (直挂云帆)

首相纳吉于十月一日在“东盟100名领袖论坛”上发表的讲话内容是值得深思的。他说,从政者必须选对阵营“站对边”,才能确保本身的政治生命得以延续,否则你的政治生命就可能中断。这与人民无关,而是当政党出现派系之争时,你就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虽然纳吉庆幸他35年来一直都选对了,但他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对的选择;而什么才是错的选择?因为一个人参加政治以后,他不可能时时都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知道什么是错误的选择。

其实,在政治圈内,一般上也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而是胜和败之分。如果你说胜者是正确的,败者是错误的,也勉强可以这样解读,但一旦失败者翻身,就不能说是“错误的胜利”,而是“错误被纠正回来”了,你以为呢?

虽然古往今来,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政治没有对和错之分,只有赢和输之分,但我们只要从马来西亚的政党政治中,就有不少实例可以引用。随手拈来就有下列荦荦大件者:

(一)1951年巫统创党人拿督翁因气愤巫统不开放门户成为多元政党而另起炉灶,成立马来亚独立党。先是英殖民政府看好他,给予全力的支持。继是陈祯禄领导的马华公会及林苍祐领导的急进党,也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他们显然是站在拿督翁那一边,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拿督翁的党参加1952年的隆市议会选举失败了(只赢得2席),马华则赢得6席,巫统也胜了3席。这意味着拿督翁错误地离开巫统。果然不出所料,巫统成功地拉拢马华结盟,后来又加入印度国大党(1953年),也把陈祯禄拉过去。接着在1954年林苍祐也加入马华,造成拿督翁被逼在1954年成立国家党取代马来亚独立党。这个时候,与拿督翁站在一起的华裔领袖只是橡胶大王连裕祥(担任副主席)。在形势比人弱的情况下,拿督翁率其国家党参加1955年(独立前)的普选也只能派出30名候选人,东姑领导的联盟则派足52名候选人,结果联盟大捷,夺得51席,另一席归回教党;国家党全军覆没。陈祯禄及林苍祐站对边,他们也巩固了马华在联盟的地位。

认真地分析,这不是站对边和站错边的问题,而是民意选择了联盟成为执政党,只能说拿督翁时运不济,在错误的时间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二)1958年,林苍祐在马华党内以少壮派的形象崛起,打败了陈祯禄成为第二任总会长。可惜他领导的不是一个团队,而是一个分裂的马华。陈修信(陈祯禄公子)这边联合了陈东海、翁毓麟及借助陈祯禄的影响力,密谋倒林苍祐派。两派的尖锐斗争在1959年由于巫统东姑的介入出现强弱分明的局面,林苍祐被边缘化,甚至连候选人也不是。那个时候站在陈修信那边的都成了候选人,支持林苍祐的则一无所有,也就在不久后离开马华公会;当时支持林苍祐的其中一人就是时任副教育部长的朱运兴。

按照胜王败寇的定律,你可以说支持林苍祐是站错边,而支持陈修信是站对边,可是从那一年开始,华人要求在国会占有1/3议席分配没有了,它只能成为华人永远的伤痛。你说是林苍祐对或陈修信对呢?

(三)1969年的大选,林苍祐以反对党的姿态夺下槟州执政权,他领导的民政党共赢得16个州议席,行动党3席,人民党1席及联盟只剩下巫统4席。这是林苍祐在10年后回答了1959年时,陈修信的妥协立场是失误的。

不过来到1971年,林苍祐面临党内的宫廷政变,发起政变的人是党主席赛胡申阿拉达斯及秘书长陈志勤。于是民政党分裂两派,其中一位关键人物王裕好本来是陈志勤的人,他也认为站对边足以拉倒林苍祐;但在林苍祐派笼络下,他又倒向林苍祐,否定原先的“站对边”。后来他索性“站中间”,既不反陈也不反林,弄得左右不是人,到最后不得不随陈志勤另立社会正义党。这个党在1974年的大选只是陈志勤(国席)和王裕好胜出(州席)。可怜的王裕好,在经济及政治困扰下,于1976年吞枪自杀,政治的骑墙也落个悲剧的一生。

(四)1973年马华党内又有少壮改革派浮现,在林敬益的领导下,马华党内一时有不少人支持林敬益攻打陈修信的总会长职(这对“政治父子”的闹僵也涉及党内的派系斗争),结果是陈修信祭出党章让林敬益及其派系人头落地。那些原本站在林敬益一边的又倒回支持当权派了。原来那时崛起的是李三春派。就这么一个回合,李三春“一箭三雕”把林敬益摒出党外,收服李孝友,又让曾永森站中间做和事佬。当然这些“站对边”的人都有官职了。不过,“站错边”的人也没有多大损失,那一年林敬益派的人全都被林苍祐拉开大网把他们收编了。这又是派系斗争的各安其位的大结局,你说谁是“站对边”,谁又是“站错边”呢?

(五)1979年马华的派系斗争进入白热化,一边是李三春派要保总会长宝座;另一边是曾永森“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直接问鼎老大座位。马华几乎撕成两半,连华社也动了起来。基于求变之心强烈,曾永森在舆论上占尽上风,十之八九尽是保曾派,可是开票的成绩是李三春胜,曾永森这一输不但连官也丢了,其派系人马也纷纷被秋后算账,这是典型的“站错边”的人所要付出的代价。但曾永森当年打老大是错了吗?直到今天都没有人说他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曾永森派在失败后,率其团队在1981年加入民政党,遂使到民政进一步发展成全国性政党。民政前有林敬益,后有曾永森,再加上林苍祐本来是马华的龙头老大,也难怪它后来被形容为国阵内的“小马华”。这又是政党派系斗争的版图洗牌,与对和错又有什么关系呢?

(五)倒是有一个生动的实例可以在“小马华”中举出来。1974年加盟民政而当选议员的许岳金,不久后成为林苍祐身边的红人,一度还被视为林苍祐的接班人。

1980年的波得申民政大会,林苍祐促许岳金全国走动,以支持梁祺祥接其位,但林敬益那边又形成一个强大的阵营,坚持非让林敬益接班不可。在可能分裂的对峙下,林苍祐只好让步,允许林敬益挑战梁祺祥,条件是落选者当署理主席。由于林敬益的势力较强,也把许岳金的中委挤掉了,表面上看来许岳金代表林苍祐为梁祺祥站台,他没有什么损失,实则从那一刻开始,就埋下许岳金厄运的伏线。

果然在1984年的民政槟州党主席选举,许岳金败给已淡出政坛的陈锦华后,导致他1986年被调派在任升旗山区参加国选。这一败从此与官场绝缘。

虽然1990年转投马华的许岳金有机会出征峇央峇鲁国席,无奈再失手复在马华被排挤,主因是他转支持李金狮向林良实呛声。这一“站错边”使到许岳金的政运更是雪上加霜。

即使在1995年改投沙巴团结党,参加槟州选举,也是全军覆没。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挣扎和浮沉,许岳金卷土重来(政坛)无门,也不得不“金盆洗手”,只论政,不问政了。许岳金从一颗政治明星到后来“往事只能回味”的仰天长叹,印证了政海无情,对错没有标准。因为许岳金不认为他是错误的抉择,而是被人为地排挤,或者这就是纳吉所谓的站错边的结局。

刊登于2010年10月7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