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8.11.10

“民政下沉但没有死”(直挂云帆)

308 之后,市坊说民政党可能完蛋了;也有传闻说民政没有未来,因为它被政治海啸“淹没”了。在这方面,许子根以民政党主席的身份首次承认民政党或已“下沉”,但肯定未被“淘汰”。而为民政党代表大会主持开幕的国阵署理主席慕尤丁则补上一句:“民政党没有死”。他是回应有人说民政已“死了”作出辩护。

这种说法让人忆起1969年大选后,时任巫统署理主席的依斯迈(副首相兼内长)于1971年正月在新山说:“如果马华公会及国大党继续不死不活,缺乏生气,那么巫统唯一的途径是与这一两个联盟伙伴拆伙”。言下之意是指马华在大选中失掉20个国席,只保住13个国席,令联盟大失所望。但过后又未见力求振作,也就用重话来鞭伐马华。

忝为马华总会长的陈修信也发表了措词强烈的驳斥,他说:“马华经常处在不利的地位,因要保护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及联盟的教育与语文的立场,就势必消耗大量的华人的支持。巫统方面可能有一种感觉,它可以不需要马华公会。站在马华的观点,我们离开联盟同时以自己的旗帜来活动,将来更加容易”。

在这之后,依斯迈未再有进一步的跟进,事件算是不了了之。但对陈修信来说,这是一个对马华公会的“轻蔑”,因此他决心在2月份的时候开展华人大团结运动来回应“半生不死”的讽刺。虽然这个运动在半年后因与华团意见闹分歧而告胎死腹中,但所掀起的热潮也足以让陈修信赢得尊严与面子。

本文无意进一步探讨“513”后马华的后进工作,只是点出在当时马华的处境也与今日的处境大同小异;同时对于民政党来说,更是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说在当时有依斯迈用较“激烈”的语言刺激马华和国大党,那么今时今日有些人特别针对马华和民政党的不佳表现作出挖苦与极尽讽刺之能事;尤其针对民政党,更发生所谓撕毁许子根肖像,要民政退出国阵,要民政让出槟州国阵主席职等呐喊。不过身为副揆的慕尤丁倒是相当客气地认为“民政死不了”,而且还“活得好好”。

我们姑且以慕尤丁的言论和许子根的表白来演绎今日的民政党到底“好在哪里”和“失落在哪里”?

首先这个政党的“开山始祖”应该是陈志勤而不是赛胡申阿拉达斯(他是受邀来担任创党主席的)或林苍祐(他是响应陈志勤的组新党而解散了民主联合党)。

在陈志勤的政纲中,民政党是走温和社会主义路线的,但他未掩盖与联盟合作的可行性。例如依斯迈向马华发出警讯后,陈志勤顺藤摸瓜发出了这样的讯息:“对巫统本身及对国家来说,最佳的做法是去掉马华及国大党,而由巫统开始与其他非巫人领袖谈商,以便保有一个多元种族政府”。

陈志勤的思想有两个发展,其一是间接促成了新首相敦拉萨对联盟结构进行重组,将反对党收编。其二是他不知何故也在1971年发动“宫庭政变”,企图推翻林苍祐的首席部长地位。结果事机败露,被林苍祐一个回马枪收拾了陈志勤的中央派,迫使后者另起炉灶成立“社会正义党”,也提早及加速林苍祐率民政加入执政集团。

从那一刻起林苍祐重回联盟(1974年后扩大成国阵)正应了陈志勤所赞同的向执政党靠拢,但也因为民政的“大转变”(成为执政一员,且是槟州政府的执政党),它所吸收的成千上万的党员;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入党,绝大部分是冲着民政的成功执政而来的。而在这之前,知识分子对林苍祐是敬而远之的。这些人包括后来自成一格的吴清德、许岳金组成的新团队;更吸收来自马华的“叛将”林敬益和梁棋祥等大批政治精英(1973年)形成了林苍祐与陈修信对着干的局面。
尽管在1974年后(李三春接陈修信退休之位成为马华总会长),李三春采取报复的手段打压和打击林苍祐,但未能得逞;反倒是李三春因党争(1979年)后逼走曾永森及其支持者,又一波浪倒向民政党。

因此在80年代之后,民政党魁换了林敬益和后来的曾永森的加盟,使它进一步更像一个“小马华”。虽然许子根等一批“华教人士”也在1982年加进民政党,更抬出“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但也掩盖不住民政的“小马华”本色。

这就是说,民政在执政后吸收的党员,绝大部分是没有担任反对党的经验,以致今日在失去政权后,显得不易适应反对党的角色。

其实,民政从加入国阵那一天开始,已被视为国阵内的另一个华基政党,与马华和砂人联党并排在同一归类中,它在巫统的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华基政党,代表国阵守着槟州大本营。换句话说,民政被定位为主导槟州政权的一个华基成员党,这个定位直到2003年黄家定成为马华公会总会长时进一步确定。他认为马华主中央,民政主槟州,大家各司其职,不再争什么槟州首席部长了。民政在许子根领导下也默认这一安排。

在这种情形下,马华、民政在国阵的地位已是定了型的,从308大选的结果来看,它们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谁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定律和命运。

但比较之下,民政却是伤得比马华还重,主要是因为它的主力在槟州,一旦槟州全面失守,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民政党,甚至连党领导层也失掉议席,需要在事后靠出任上议员成为内阁部长。
这种“亡羊补牢”之计是否给民政带来好运倒是见仁见智的,但副揆说民政“未死”倒是真的。即便如此,取决于民政命运的也不是副揆说了就算,而是选民究竟还要不要民政来代表人民做事和继续在国阵扮演既定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许子根也不敢肯定,只能尽力而为。但关键是民政已经改变了吗?民政是否有一整套励精图治的大蓝图,它将给人民许下什么承诺?它又怎样争取回人民对它的信心?这既是主观的愿望,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既然民政都跳不出马华的阴影,而且命运也是休戚相关的,为何不共同探讨国阵应该怎样改才让人民称心如意?

现在也应先问马华和民政一句话:这两年半以来,它们对国阵的改变满意了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民政应该问问党员(采取民主的广泛脑力激荡方式),他们满意现任的领导作风和方向吗?若不满意,应指出其中不满和弱点,不要像倒丁(福南)那样,抬出影子与丁福南打架,这不是改革,这是没有意义的“投石问路”。要吗摆正车马进行较量,要吗就保持沉默,这样的“花拳绣腿”打丁福南,不打也罢!

刊登于2010年11月11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