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2.12.10

孙中山与《光华日报》(现代春秋)

《光华日报》百年岁月,见证了槟城半部的历史。槟城的前半部始于1786年,也就是英人莱特占领槟榔屿之后才有历史记载槟城的点点滴滴,直到1910年为止,历时124年。在这之后,就是槟城后半部的历史,它始于孙中山在槟城搞革命获致成功,因而有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命运;也是在1910年,孙中山创办了《光华日报》。按照史料的考证,12月20日是为它的创刊日,因此选择今天庆祝创业百年刚好是100年纪念。对于一份华文报业来说,能支撑百年大业也确实是不简单的任务。 但这份报纸的源头来自哪里呢?它是与一位近代中国伟人孙中山分不开的。 如果说世界上最早的第一份在马六甲问世的华文报《蔡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刊于1815-停刊于1821年)在后来给予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一定的启发,而通过宗教搞革命(1851-1868),成功在南京建立政权达17年(因为这份报纸的负责人之一梁亚发(1789-1855)皈依基督后,写了一本《劝世良言》宗教书,激发洪秀全把它当成“革命宣言”扬起太平天国的旗帜;那么《光华日报》的诞生则是不折不扣地成为孙中山的革命喉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于洪秀全(1812-1864)是间接受《蔡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影响,而孙中山(1866-1925)则是摆明用报纸作为斗争的武器,以确保革命成功。 无独有偶的是,洪秀全与孙中山是一前一后的革命先行者。当洪秀全革命失败后,他的伟大与不朽功绩却在60年后由孙中山来完成(太平天国起于1851年,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更巧合的是,孙中山仿效了洪秀全成为基督教徒。他之所以把洪秀全当为革命偶像也是腐败的清廷给逼出来的。 由于孙中山是跨世纪的重要人物(从19世纪到20世纪),他的事迹也数之不尽,但其中重要的一段是他与《光华日报》的关系。 历史是这样演绎的: 孙中山来槟城的年代是这样分段的:① 1905年为日政府所逐,经新加坡、吉隆坡而来到槟城,不忘宣扬革命。② 1906年,孙中山一行又自安南前来槟城,大事鼓吹革命。③ 1907年,孙中山又来槟城,一面筹款,一面筹组《槟城阅书报社》。此组织在1908年正式成立。④ 1910年,孙中山不容于日本政府,已无立锥之地,乃携眷来槟城避难,一家五口,最长时间居于槟城,约半年之久。也是最后一次在槟城的公开活动,但也因之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和带动中国革命出现高潮。他不但把同盟会的总部从新加坡移来槟城,也在1910年11月13日在柑仔园400号门牌主持了影响深远的“庇能会议”(槟城会议),准备再次起义。次年(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之役,即策动于此,但不幸又告失败。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是为史上的“辛亥革命”。接着孙中山自美返英,获英政府善待。当孙中山由英国乘船返国途经槟城时,已是英政府的贵宾,不再是落难的“驱逐犯”。此一时,彼一时的风云变幻,也使到槟榔屿这个小岛举世闻名起来。 为了更明确孙中山对槟城乃至马新的贡献;尤其是在政治文化教育事业上,我们有必要阐述孙中山创设“槟城阅书报社”及《光华日报》的相互关系,因为它们是两位一体的。 《槟城阅书报社》的成立乃形势所逼。事缘1906年孙中山在槟城时,借平章会馆(即今日的槟州华人大会堂)发表革命演说,竟遭保皇党人反对,斥为“无父无君”之言,因而促使平章会馆重订章程,规定不准任何人在平章会馆讲革命。 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认为有必要自创一个配合革命的组织,取名为《槟成阅书报社》。其筹备会议于1908年在吴世荣的瑞福园召开,到会者尚有黄金庆、汪精卫、陈璧君(后来的汪夫人)、陈新政、卫月朗(陈璧君之母)等20余人。 吴世荣宣布开会理由是要承孙中山之意做两件事:其一是创办《光华日报》;其二是设立阅书报社。但因锡价跌落,报办未能实现,而设立书报社万不可缓。 有趣的是,这个筹备会决定于同年的11月13日在平章会馆举行成立大会(因不是革命演说被允许开大会,但它的成立也是冲着平章会馆不准作为革命基地而设),公推吴世荣任社长,黄金庆为副社长。 在黄金庆借出其位于柑仔园94号洋楼充为社址后,乃择定于1909年1月10日举行开幕典礼。它成了同盟会的真正革命基地。 至于《光华日报》因资金问题,一时无法办成。恰巧在1908年缅甸同志电邀汪精卫前往仰光鼓吹革命,乃将尚未能在槟城诞生的《光华日报》先在仰光出版。 换句话说,《光华日报》最早在仰光出版,后因得罪当地权贵(支持保皇派者)而促使缅英政府“关闭”《光华日报》,并将经理陈汉平,总编辑居正之驱逐出境。其中与之有密切关系者庄银安乃潜至槟城,以暂避风潮。此时有人建议将在仰光之设备移来槟城,以继续出版《光华日报》。于是阅书报社带头开会议决招股出版,选出六人专办此事,他们是:黄金庆、陈新政、丘明旭、杨汉翔、林贻博及曾受兰。时适胡汉民因营救汪精卫(因在北京刺杀摄政王戴沣不遂被捕(1910年4月16日)) 出狱事来槟城会陈璧君(她是槟城人,于1912年在广州下嫁汪精卫),巧遇上阅书报社要组织报馆,乃由胡汉民代撰招股序文及简章,并即介绍编辑人员。雷铁崖(曾任总编辑)及张仕鹃即为胡汉民与孙中山商定后所聘请者。 正在为《光华日报》重生积极行事之际,突又接仰光改头换面,将《光华》改成《进化报》出版,遂使到阅书报社同仁进退维谷,是坚持在槟城出版《光华日报》或放弃之?几经讨论后,终于抱破釜沉舟之决心,决定按原定计划以达到出版之目的。旋即探知槟城恒茂公司林文琴处,存有昔日在厦门出版《漳泉日报》之机器等设备,乃派杨汉翔、林贻博代表接洽。在林文琴慨然允许下,吾人数戴为之奔波之《光华日报》终于在庚戌年呱呱落地。在一纸风行下,遂造成马来群岛空前未有之革命思潮。至于与吾人处于极端反对地位之《槟城新报》与一般少数误认满清为正统者,虽辄作破坏本党之谬论,然一经光华之驳斥,莫不哑口无言,是盖吾党宗旨正大,理直气壮有以致之。 有关《光华日报》的真正出版(第二次复刊)的日期虽有些差误,但一般上都认为是孙中山于1910年11月12日假座柑仔园404号举行秘密的“庇能会议”,以号召广州同志再行起义(因而有所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之历史事件)后的事,也就是12月份的事。例如李宝镜撰的《光华日报》史略有言:“光华于前清宣统之年(庚戌岁)阴历十一月初一出版,即阳历12月3日,本为《光华日报》正式纪念日。为因民国成立之初,政府训令改用阳历,故《光华日报》亦以阳历12月3日为纪念日。但后将阴阳历表对照后,乃决定将12月20日订为《光华日报》纪念日。就这样,光华的创刊日乃以12月20日为准。 另据杨汉翔所撰《本报史略》也提及《光华日报》应予1910年12月20日(也即是庚戌年十一月初一日)呱呱堕地,并形容她的诞生后,“革命思潮,益行澎湃”。 不论从《光华日报》的纪念刊或《阅书报社》的纪念刊来看,光华初期是惨淡经营的。例如原订资本三万元,分作一万五千股,每股二元,但因保皇势力遍布南洋,恣意攻击,以致认股者裹足不前,所幸诸同志努力不懈,慷慨解囊,历时多久,始集得二万元左右。 在扬汉翔看来,光华由于先天不足(资金未到位),银根拮据,复遭外间重重压力,而面对凄凉景况。所幸人心奋发,众志成城,东移西借,赖以维持。 克服重重困难而在辛亥革命成功(1911年10月10日)后,更成为国民党的“喉舌报”。 从孙中山早期创办的《光华日报》来看,它几乎是惨淡经营的。而后也经历无数风波和折难,才一步步地走到今天。其间的历尽沧桑,也非笔墨所能形容。但忝为一名报人,我感同身受报办之艰辛与痛苦。因为《光华日报》同人的坚持与付出,才有今日的百年大庆。 刊登于2010年12月20《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