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3.11

是林苍“祐”不是“佑” (天下纵横)

2月26日,《南洋商报》言论版有一则杨欣儒的《林苍“祐”还是林苍“佑”》的评论文章说,林苍“佑”的“佑”字才是正体字,“祐”是异体字。这个字已被淘汰,不宜提倡使用。

我不对正体字和异体字作任何争议,但林苍祐的名字应怎样写才是“正确”的倒是有其原由。60年代,我们写新闻时都把林苍祐的名字写成“佑”。久而久之,大家习以为常,也就把“佑”当“祐”来用。反正意思是一样的。再说,林苍祐也许不看中文报,记者爱怎么写他也懒得理。只要其英文名Lim Chong Eu不可弄错就得了。

1969年后,林苍祐升任槟州首席部长了。他的见报率大大提高,也有更多的人关心林苍祐这个人。

不知是出自谁的提醒(或是他的夫人或是与他深交的人),我们在70年代就被告知林苍祐的“祐”字是“示”字旁而不是“人”字旁。于是本地的华文报也就将“佑”字改成“祐”字了(至于全国性的报章未必约定成俗跟着改)。这不但是林苍祐的本来名字,也是他本身的意思。
尽管他并不是很在意华文报将“祐”写成“佑”,也不追究到底是正体字或异体字。总之,他的名字是他的父亲给他取的,意即“苍天保祐”(正如李光耀给他的儿子取名为“李显龙”,因为华人以龙为尊,也是为了好意头)。

我之所以在后来知道林苍祐在意他的名字的“正确写法”,那是因为我要出书时,又被他身旁周围的人提醒不要将“祐”字写成“佑”字(我在80年代初期出版《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思潮》及80年代末期出版《林苍祐评传》时就采用了“林苍祐”这三个字)。

本来我还不大相信林苍祐是这么在意的,直到后来我看到林苍祐亲笔签中文名时,他特别强调“祐”的写法(原来他对名字是很执着的)。因此杨欣儒的“佑”是正体字的说法在林苍祐看来是改不得的(似乎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不过如今林苍祐已作古,再争正体和异体字已没有多大的意义,毕竟名字只是一个标志;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个英文大行其道的国家,有许多华人连他们的中文名字的写法都不懂。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在英语的世界中长大。只有直到中国在90年代成为一个受注目的国家后,许多华人才开始追寻他们的中文名字是怎样写和姓什么的。我曾经问过一些不谙华文的记者朋友,他们说只知道英文名,不知道中文名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如Koh字说是姓高也可以,姓许也可以,无所谓的。这话不假,打个比喻,王保尼的英文名叫Wong Pow Nee,若有人说成黄保尼又何错之有?丁福南的姓叫Teng,邓章耀的姓也叫Teng,在老外看来,还不是同一个姓?

又比如翁诗杰叫Ong Tee Keat,而黄家定也叫Ong Ka Ting,他们可不是本家。

因此华人在马新一带因为“入乡随俗”,不少人早已不知道中文名的存在了。难得林苍祐这么执着,算是对文化的重视。如果我们把他的名字改成“佑”,大概他会不高兴的。正如有的人姓“萧”,不喜欢被写成“肖”;有的人的名字有“傑”字,但不喜欢被写成“杰”字。总而言之,只要无伤大雅,即便是异体字,在特殊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名字上,只要键盘打得出来,尊重使用又何妨呢?

无论如何,我对一些人改名后变得“不伦不类”,佶屈聱牙感到不是味道。有些名念不上来,写法也怪怪,据说是姓名学得来的,竟成了名字。比如我的一个朋友给孩子取“昊”(浩音)名字,一时真不知怎样读,大概是希望孩子在将来比太阳比天还要威。这与“苍天保祐”的林苍祐有异曲同工之妙。

刊登于2011年3月21日《号外周报》第522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