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6.4.11

再论政治擂台 (天下纵横)

上一期谈及政治擂台,似乎言犹未尽,现再补充我个人的看法。

无可否认的,如果是在过去,这类的辩论肯定不易甚至无法进行的,因为当权的一方或说国阵吧,都极不愿意在处下风和挨打的情形下与反对党同台骂战,因此每当反对党的领袖或名嘴向执政党领袖挑战辩论时,后者总是回避,大有“不与你一般见识”的婉拒。

这就是说,在马来西亚政党间的同台辩论或面对面唇枪舌剑是不多见的;当然不是说没有,比如在华基政党中,就有68年行动党林吉祥与民政党赛纳吉博士的“文化大辩论”的重头戏;又如90年的翁诗杰与林冠英直接过招;而接下来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308政治海啸后的林冠英与许子根的电视辩论(2008年8月)。

由此可见,马来西亚还不流行摆政治擂台,包括安华与巫统的沙比里电视辩论(2008年7月)也十分罕见。这之中涉及的因素不一而足,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不与你直接周旋”,你爱唱独角戏就自唱吧!我记得很清楚,去年行动党的倪可汉与马华的马汉顺的辩论会就是各说各的而摆不成擂台。

姑不论这之中谁对谁错的问题,关键是马来西亚并没有提供一个平台,让政敌正面过招,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隔空骂战或发文告的口水战。这样的一来一往虽不失民主的表现,但就是孕育不出对民主真意的阐述:敢于面对挑战,敢于与政敌交锋。

由于缺乏这种“训练”,大凡从政者都不是天生口才一流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后天不断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辩才。究其因不外是:①参加执政党的被告知少说话多做事,不必强出头,更不鼓励与政敌对骂。于是养成一种被动与听话的心态。②参加反对党的,虽然发挥的空间较大,但也要看运气,有的人就是选不上议员,久了就自我引退;有的只担任一届就下车了;再加上过去反对党的议员数目有限,如果要挑出辩论人才,也不见得会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找到“旗鼓相当”的名嘴应对挑战。

可是308政治海啸后,政治生态大大地改变了,反对党在大有斩获下组成民联,更在四个州拥有执政权;执政党除了巫统“老树盘根”外,其他成员党都受了创伤;尤其是西马的马华和民政,更是伤痕累累。

当情势翻转过来时,意味着民联有更多的议员在“恭候”国阵的精英放马过来。不过,这都需要媒体或民间组织的推波助澜才能成事。

巧合的是,不少民间团体都愿意提供平台让不同政党的代表同台演讲,就是少见重量级的人才“同台开战”;反而是“爱管闲事”的时评人喜欢口沬横飞对政治的时弊大加鞭鞑,顺带也批判了执政多年的国阵,自然形成国阵的人马还是“少参为妙”,以免被骂得“狗血淋头”。

因此倒是要佩服今次槟州国阵勇于“打破沉默”敢于接招,它派出民政的涂仲义、民青的陈嘉亮、马华的许文拢及陈清凉参加政治擂台。这些人明知道参加这样的辩论是吃力不讨好的,甚至会被台下的过千听众发出呜呜声和喝倒彩,但他们还是接受主办当局的盛情邀请,算是走出了政治海啸阴影的第一步,也是从政者应有基本勇气和胆识。

另一方面,居于优势的民联队更是当仁不让,它派出行动党的黄伟益、杨顺兴、公正党的沈志勤与黄思敏迎战。

老实说,这两队的人马都是辩才不错的高手。虽然他们都是二线的人物,尚不是一线的领袖,但临场表现可圈可点。即便这场辩论没有输赢,却让听众上了宝贵的政治一课,值得发扬和推动。
为此我也对听众有所要求。他们可以不认同国阵一方的言论,但也无妨保持君子风度让辩论员自由表述,不同意的可以不鼓掌,却无需喝倒彩与发出嘘声。这样一来,今后肯定会鼓励国阵的人才也勇于表达和引导我国的民主向两线制发展。

因此,我还是要鼓励国阵的人面对群众,当中可以从群众的反应中探知和了解民意,并从中改正失误之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与学习管道。

刊登于2011年4月25日《号外周报》第527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