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7.5.11

从《独立新闻在线》宣布停刊说起 (直挂云帆)

已经运作和出版近六年的《独立新闻在线》在读者人数上升的当儿,突然宣布将在六月一日起停刊。换句话说,五月卅一日是它的最后一期,除非有奇迹出现,不然马来西亚又再折损一份具有份量的网际网络电子报。

它在五月十九的公告中这么说:“始终无怨无悔地支持年轻后辈推动网络新闻事业的饶仁毅,过去数日不辞劳苦地四处奔走,冀望挣得新资源力挽狂澜。然而,有声的丧钟还是传到耳边”。

这个消息来得突然也不太令人震惊,因为报办(不论是平面媒体或电子报)是艰辛的行业,不但要有雄厚的资金,更要有人才在新闻报导及评论上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而更重要的,这是一场持久战,不是短期内可立竿见影的。

例如,以《独立新闻在线》的成长速度来看,它是普受欢迎的电子报,有广大的读者群,断不可能因没有“市场”而关门大吉?怎么会敲起丧钟呢?

这就是办报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不错办电子报是与办报纸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其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报办先要有大老板,而且要资金雄厚,也要有背景才能申请到出版准证。接着还要大量的招聘人才办一份综合性的报纸(当然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定位还是有所差别的)。

一旦报纸开动出版,它就不能停下来,而且肯定创刊之初是赔钱的,甚至是赔大本的。

这种以商业性质报办作为出发点的就判定了办报其实是一门企业和生意,差别是报纸卖新闻和文章,而且寿命有限;过了明天又是全新的内容登场。由此可见,办报是费神又费力的。

但当报办有了广大的读者之后,它就会受到广告商的重视,而几乎会天天卖纸皮(不是地皮,因为纸皮只卖一天,明天这纸皮版位又是别人的)来增加收入。

因此一份报纸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依靠广告和报份(发行收入)来营运。如果缺乏这两大支柱,那这份报纸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乃至威胁,除非是老板有其他巨资收入,否则经营报纸是吃力不讨好的使命。我个人在这方面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所以对于有人具有勇气报办是十分激赏的;尤其是办了报又打持久战的投资者,更是另眼相看。

至于办电子报可就简单多了。其一不用向政府申请出版准证,也不需要购置印刷机;其二不必作巨额的投资,只要有面积不大的办公室,有几架电脑就行了;其三当然比较重本的是租借网络站,但也不算太贵。

这就是说,在不必大量聘请员工下,电子报只要有三五个或十来个“志同道合”的人就可以开工大张旗鼓了。这在千禧年时是异军突起的媒体。不过要挤上传统媒体的列车,那还是有一段长距离。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在1999年安华跌马后大搞“烈火莫熄”时出现的一份电子英文报,取名为Malaysiakini(当今大马)。

这份报纸的总编辑颜重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用极少数的人写出大份量的评论和发表有价值的政论文章而吸引了知识份子的浏览。

先前是免费的,后来内容慢慢充实,人手也增加了。大概经过五年的考验期,这份英文电子报终于向读者收取“订阅费”。我很快地成为这份电子报的长期读者,付出的大概是一年450元的订阅费(全套)。这也只是付对方的费用,我本身得缴付网络费,若要新闻及文章下载,我又得自备报纸。前后算来,也不比订一份日报便宜。虽然如此,这份电子报看来正在茁壮成长。

随即它在2005年时也推出中文版(至今还是免费的),也有了马来文版和淡米尔版,一间公司同时发行四种语文的电子报,真是不简单的任务。即使《当今大马》有时也面对一些问题,比如线路的中断或干扰或面对法律诉讼,它看来还是义无反顾在抗争。

可是运气不比《当今大马》好的《独立新闻在线》在5年有余奋战后就面临厄运的挑战。它创刊于2005年,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份电子报的功臣是饶仁毅与庄迪澎。他们在创刊初期就吹起改革号角向网络世界进军了。老实说,我对这份电子报是情有独钟的,因为我从它的身上看到电子报的成长,也看到另类的媒体也能够借助电脑“从旁杀出”而展现其风采。

虽然我仍然不以为电子报在未来的10年足以取代平面媒体和电视,但作为韩江学院的领导人之一,我有责任将我的经验的电子科技结合起来,因此韩江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韩江电视新闻中心”作为教学平台之余,也面向社会和公众。我们采取的是“精兵简政”的策略,按能力逐步发展。

由于彼此“声应气求”,韩视网在2008年与《独立新闻在线》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以在战略上互补有无。

我们采用了对方的即时新闻报导上韩视网,而我们拍摄的新闻及专题电视短集也同步在《独立新闻在线》出现。

这种合作虽不是突破性的壮举,但也显示了电子报必须要加强合作以寻求生存的空间,。

当然我们是无法与《独立新闻在线》点击率相比;尤其是它目前的每月平均点击人数已逼近一百万大关(每日最少有3万人次点击);而页面的浏览人数每月平均有150万人次。

无疑的这种成长率是令人称羡的,正如《当今大马》指出,在2009年时,《当今大马》在中文网络媒体排名第二,而《独立新闻在线》则排名第四。

可惜的是,电子报在缺乏广告和鸠收“订报费”的窘境下,难免终有一日捉襟见肘,尽管后期有发起每人每月十元运动,也非长久之计。

毕竟《独立新闻在线》每月六万元的开支不是小数目,投资者既已顶了五年有余,自然会有感觉到何时才是个尽头?

这让我想起在今年二月停刊的《风云时报》。

《风云时报》(电子报)是短命的,它于2009年3月成立,未及2年,便在2011年2月1日停刊,理由是投资者不投资了,所以风云顶不下去了。

我有注意到有一位“长弓”先生于5月7日发表《风云时报》垮台真相一文中指我对平面媒体或有了解,但对电子媒体认知不足。

我不否认对电子媒体不是了解得很透彻,也无法洞悉风云及独立这两家电子报的内情,只知它们的命运似乎是以一句话来判定:“投资者不投资了”。这正证明电子报也是需要投资,也有其致命弱点。

由此而衍生的重要问题是:电子报在今后有前途吗?是要朝向企业发展或朝私人或三几个人在小天地继续操作而自我满足?虽然目前挽救独立的呼声甚高,已筹足8万元,要达到30万元不难,但以后又如何呢?总要有一个万全之策。真希望独立能渡过险滩而再见春天。

刊登于2011年5月26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