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7.11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天下纵横)

在许多时候,我们都会被“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混淆的,因为这两者之间一直在交叉运用,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例如当我们说到华人时,会说是来自炎黄子孙或中华民族的,但时至今日,比较多的人则沿用华人、华族来形容自己的一种身份和特征。这种思想上或概念上的转变是因为我们的身份已经和原籍不同了,所以要有新的称呼。

就如最近发生的一场“小争议”是“马来西亚族”是否是成立的和可以被接受的?从字面和实质上来说,这并没有不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这样的说法在鉴别一个人的“种族特征”时,也就有些不同的诠释了。换句话说,究竟是以民族主义为本位或是以种族主义为本位来标签一个人的身份的?

这里先说一个故事。在孙中山于20世纪初期搞革命的时候,他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其目的就是要打倒由满洲人统治下的“满清王朝”,进而建立一个“共和国”。在当时他的口号中饱含了汉人对满人的腐败与专制统治的不满,因此鼓起汉人勇于反抗封建王朝(以种族主义为定位)。

孙中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占有人口90%以上的汉族竟被满族人统治和欺凌,如果没有唤醒汉人的醒觉,那是不可能“改朝换代”的。

果然孙中山的号召也引发海外华人对他的支持,因为他们也认同孙中山的斗争是必须重建汉人的领导地位。

因为斗争目标的明确性,孙中山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满清的统治,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但也是在这个时候,孙中山及快地抛出一个新的指导思想,他在1912年元旦日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他不再针对性地排斥满洲人,而是明确地宣布“中华民族”是由五大种族组成的,即是汉满蒙回藏。这就是说,在孙中山革命成功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种族的和谐与包容,并将满人纳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由于孙中山的高瞻远瞩,当革命成功后并没有人展开种族排斥运动,也没有人报复满人,因为孙中山说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以民族主义为定位)。

因此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年代和在广义上是指住在中国的所有种族和漂流到海外的华人。当海外华人在居住国成为另一个独立国的国民时,他的华族身份并没有改变,以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来说,我们存在着各个种族组成马来西亚国家,也是在这个框架下,才有了“华人捍卫华教”的历久不息的运动。它不是针对其他人,而是确认华人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也同时保有保存自身文化的权利。

因此“马来西亚民族”是由各个种族组成是没有争议的,但它在今天引起争议的是“马来西亚民族”似乎还没有具备新的定位条件。犹记得马哈迪在1990年提出要在2020年达成先进国的宏愿时,也希望“马里西亚民族”得以实现。

其实,在今天我们都说我们是马来西亚人,若加上“马来西亚民族”也没有错。同样的,各个种族自我定位也是没有错,毕竟“马来西亚人”也好,“马来西亚民族”也好,应该是同一码事,它所包含的是所有在马来西亚内的各个种族。就如在今天,你在中国听到中华民族时,它已经是一个国家的所有种族总称了。当然在身份上中国保留汉族、满族、蒙族等的身份称呼,也不具歧视之意,而是少数种族(或也称民族)拥有优惠政策。若一概称中华民族,则少数种族就得不到保护了。

同样的,在世界各地包括马来西亚,保留种族身份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只是对一个人身份的鉴定,不应政治化和夸大化,虽然每个人都不能决定他的出身,也改变不了由生而来的种族特征,但每个人可以努力塑造一个不消除原种族下的新民族。例如马来西亚民族(从种族主义到民族主义)。

这就是说,人类今天所追逐的是一个和谐与平等的社会,而不是把“消除种族”当成一个斗争方向。因此保留原来的种族(混血儿或从父或从母)及文化,并不妨碍国民团结和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的实现。

刊登于2011年7月11日《号外周报》第538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