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4.9.11

槟城大桥的故事(上)(直挂云帆)

槟城大桥既是政治产物,也是情牵国际的一个地标。这个故事必须从47年前说起:
1964年,身为反对党——民主联合党主席的林苍祐在竞选时曾提出兴建槟城大桥的概念。可惜他未能取得执政权,大选后也就沉静下来。那一年他及另3名同僚当选州议员,而他本身也中选国会议员,这是他退出马华公会后的第一个战役,开展他的政治长征。

1969年的大选,已经转身成为民政党副主席的林苍祐统领槟州政局,在竞选宣言中再提兴建槟城大桥,且信誓旦旦地说,一旦民政执政,必定实践诺言。

当时执政的联盟也不让林苍祐专美于前。敦拉萨副首相说,其实他是第一个人向王保尼首席部长提及兴建大桥的事。教育部长佐哈里则补充说,民政党在做春秋大梦,它是建不成大桥的,因为联邦政府不会资助一分钱。

不过,在投票前几天(即5月5日),首相东姑说,政府会耗资7千万元来兴建槟城大桥,显然大桥已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这种政治口水战印证了一件事: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都异口同声赞成兴建槟城大桥,且列为竞选政纲来争取民心;这也正好说明兴建大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结果在5月9日开票成绩爆冷下,林苍祐的民政党登台执政,槟州成了民政党的天下。不到两年,林苍祐和敦拉萨又因政局的变化在1971年走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513”事件促成的。一方面是“513”后,敦拉萨成了国家实权的掌控者,出任全国行动主任;另一方面民政党上台执政不久面对内乱,几乎动摇林苍祐的执政权(原本在24席中,民政以16席执政;1971年内讧后,林苍祐剩下12席苦撑局面)。正由于两人惺惺相惜,敦拉萨拔刀相助,喻令槟州4名巫统州议员支持林苍祐在州议会内否决反对党提出的不信任动议(巫统4名议员弃权),而林苍祐也因势利导下投桃报李,在1972年元旦日与联盟组成联合政府,并邀请敦拉萨为光大主持奠基礼。这座新城市综合中心也被命名为Komplex Tun Abdul Razak,缩写成KOMTAR。从此“光大”成了乔治市改造的代名词。今天的光大历尽沧桑,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叫KOMTAR(光大)?

就在民政投向联盟后,这个组织扩大成为国阵(1974年正式成立),槟城大桥计划也就被摆上政府的重要议程。不但有多家国际公司投标,也有一些本地公司投石问路。较出名的7家国际公司中,以日本住友银行的报告最吸引人,也被报章大事报导。舆论显然正告槟城人民:大桥不再是梦。但在1974年的大选时,大桥工程仍无实质性进展。林苍祐的“大桥”被反对党讥笑为“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空雷不雨的“海市蜃楼”。因此出现了到今天仍为人“旧事重提”当时的行动党主席叶锦源挑战“大桥若建得成,他将从桥上跳下去”的绘声绘影的故事(此事后来也被叶锦源(已在三年前病逝)一口否认,指是报章歪曲他的言论,但他不讳言极力反对国阵利用毛泽东与敦拉萨握手的肖像大做宣传。

正是马中建交给林苍祐的民政党带来好运,在大选中再次胜利,而不是槟城大桥给林苍祐带来政治筹码。事实上,那个时候大桥工程“十划尚未有一撇”。

虽然敦拉萨不幸于1976年逝世未为大桥工程拍板,但继位的胡申翁显然关注大桥计划,此时具体的方案已出炉,只是未有人知道大桥工程花落谁家?而实际上又有多少国际公司有下标?

来到1978年的大选,大桥还是在谈论阶段,林苍祐面对责难非同小可,加上在林建寿(已出任槟州马华主席)的推波助澜下,出现一个“七人帮”直捣民政党,以致民政党在大选中遭遇惊涛骇浪。后来虽是有惊无险,但已元气大伤,只剩下8席(巫统9席、马华2席、国大党1席)勉强主导槟州政府,反对党占有7席(州议席已增至27席)。

经此一役后,林苍祐痛定思痛,决心要在其主政期间完成两大宏愿,其一是改造乔治市的光大通盘计划必须按阶段无阻力的在20年逐一落实;其二是一定要把槟城大桥兴建起来。

因此到了80年代初期,槟城大桥有了定案,获标者不是日本公司,也不是德国公司,而是异军突起的韩国现代公司,它成了最后的大赢家。原本备受看好的日本公司落榜了,令许多人感到意外。根据资料显示,总共有160家公司对大桥计划感兴趣,但真正下标的有16间公司,即日本7间,意大利2间,德国、荷兰、法国、英国及印度各1间。由此可见,竞标之激烈。

1983年,我应邀访问韩国,在韩国大使馆安排下,获得现代株式会社的董事金真弦的接见,他向我详细解说大桥的工程,深具信心会如期在1985年完工交货。

1984年,现代公司在衔接槟城大桥两端的中间驱纽部分顺利地将大桥衔接起来而形成一个美妙的伟大杰作。根据所知,兴建大桥总共耗资8亿5千余万元,而不是60年代所说的8千万元,整整相差10倍有余。大桥全长13.5公里(或8.4英里),跨海部分则是8.4公里(或5.2英里)。

果然1985年,槟州大桥终于通车,但没有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也不是由首相马哈迪主持,而是由副首相慕沙希淡驾一辆国产车由威省开过来,算是完成通车礼,既简单又省时,但却是圆了槟城人民梦寐以求的美梦,也改变了槟城的经济面貌。(上)

刊登于2011年9月8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