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6.7.12

马哈迪全归罪阿都拉欠公道 (现代春秋)


不知道为什么,阿都拉已下台三年了,马哈迪还是不忘拿他来开刀。最新的一例是马哈迪出席非政府组织在峇央峇鲁举行的宴会上进一步对阿都拉大加鞭鞑,似乎有意让阿都拉在公开的场合“出丑”和“难以招架”。
他这样说,308大选国阵惨败是前首相阿都拉的错,也是他一手“摧毁”了国阵辛苦打下的江山。
为什么在2004年大选时,赢得90%支持的阿都拉会在2008年的大选中“阴沟里翻船”输掉5州政权?马哈迪说这是阿都拉的错,不是政党的错。
在这方面,马哈迪不得不承认是他选错人,才导致今日的局面。如果能有机会他希望再当一次首相,以选对接班人后才功成引退。
这一句话显然是气话,毕竟已是87岁高龄的马哈迪不可能重返政坛,因此我们可解读为马哈迪要堵住阿都拉再被提名为甲抛峇底的候选人,同时也要防止阿都拉势力卷土重来。
究竟马哈迪与阿都拉的恩恩怨怨是怎么一回事?这有需要从1987年说起。这一年巫统党选分成A队和B队。A队是由马哈迪领军,B队是由东姑拉沙里领军(时任贸工部长)。双方势均力敌,东姑拉沙里这边的大将除了有与他搭档的慕沙希淡(捍卫署理主席)外,还有一位大将是阿都拉巴达威,当时他担任国防部长,他提名角逐党副主席。
这一场被形容为巫统建党以来的最大的党争起因于东姑拉沙里要取代马哈迪成为国家首相,但马哈迪非省油的灯,他结合了本身所领导的派系组成声势浩大的A队,结果取得胜利,压倒了B队。东姑拉沙里和慕沙希淡失败了,但阿都拉则中选副主席。这样一来,胜利的马哈迪固然不会放过B队人马,要他们纷纷辞内阁职。就这样,东姑拉沙里及阿都拉都得解甲归故里。
一年之后,东姑拉沙里酝酿组织新党,但拉不动慕沙希淡及阿都拉。因此当46精神党在1989年成立时,只得东姑拉沙里继续向马哈迪叫阵,更领导新党参加1990年的大选。东姑拉沙里扬言要打败国阵起而执政。
另一边厢,阿都拉转向马哈迪获得代表国阵出征,而转向马哈迪的慕沙则未提名成为候选人。
这个时期,在马哈迪身边当红的是安华,他不但在1987年的党选成功地取得副主席职,而且也取代阿都拉成为巫统槟州联委会主席。
虽然如此,阿都拉并不气馁,反而继续被当权派倚重。1991年,阿都拉被马哈迪相中重召入阁,出任外交部长。
不过,在1993年时,阿都拉遭受挫折,他的副主席位子被安华组成的“宏愿队伍”所取代。在安华当选署理主席的当儿,其宏愿队伍的纳吉、莫哈末泰益(雪州务大臣)及慕尤丁(柔州务大臣)成为政治彗星,均当选副主席。
事实上,除了阿都拉大失所望外,马哈迪也感到不是味道,他担心安华在党内“架空”党主席,也就巧妙地拉拢东姑拉沙里回巢。马哈迪的目的是要打散宏愿队伍(东姑拉沙里的46精神党后易名为46马来人党,在1996年解散,集体重投巫统的怀抱)。结果在1996年的党选,阿都拉重新当选党副主席,让宏愿队伍折翼,此时阿都拉已逐渐成为马哈迪身边的红人。
阿都拉的时来运转是因为安华在1998年被马哈迪革职而掀起轩然风波。安华的抗争与“烈火莫熄”在一时之间也未能予马哈迪重大的威胁,但马哈迪不可一日无副首相。在挑来挑去下,他选中阿都拉当副手。当时在马哈迪眼中,阿都拉是一位低调且已接受教训的部长,值得提拔。就这样,阿都拉越过纳吉而成为安华空缺的填补者。
当了5年的副首相的阿都拉,终于在马哈迪的“信赖”下,于2003年接班成为国家首相。为了显示他是“深得民心”,也不是马哈迪的影子,阿都拉在2004年的大选获得证明他是“最受欢迎的首相”,支持率高达90%
这一下子,踌躇满志的阿都拉开始按照自己的风格处事,也取消马哈迪时代的一些大计划。比如马哈迪要建一座衔接马新的弓曲美景大桥就是不愿受新加坡的牵制;而耗资140亿元的由新山直巴东勿刹的双轨火车也被改变和修改。
不宁唯是,阿都拉后来也被指提出一些华而不实的大计划,比如将国家分割成五大发展区,但又一改再改。其中最令槟城人纳闷的是为何阿都拉要取消已列为第九大马计划的外环公路和单轨火车?
由于阿都拉在当政时重视个人决策而忽略集体的集思广益。当他在2008年面对大选时,也就必须面对选民的裁决。
选民的裁决对国阵是一个“灾难”的开始,但马哈迪认为一切都是阿都拉的错。
诚然这种说法也有欠公允的,马哈迪不能老是说本身选错接班人而要求人民原谅,毕竟他是先后挑选三位副手,也已通过他的考验与“审查”,怎可以一句“选错人”来推卸责任呢?
从慕沙到安华再到阿都拉说明了巫统是有一套选人方式,马哈迪也按照传统来行事。因此接班人表现不好,阿都拉是有责任,但马哈迪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不能把过失推给一个人承担,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苟同马哈迪回避过失。国家演成今日的局面,他有不可推卸的应负责任,毕竟他在位22年换了3位副手也是罕见和破纪录的,而且他的强势作风和政策也是备受争议的。

刊登于2012年7月16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