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5.6.13

“一中架构”的解读 (天下纵横)



不论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一中架构”指的是“中华民国”或“台湾主体”,就实际意义来说,是比“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进步了。但进步到什么程度,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综观中共对国民党的态度也似乎有了转变。这种转变反映在从对抗走向对话,再从对话走向和解。如今的“一中架构”若从正面来解读,那就是只承认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占尽了优势,因为台湾也好,国民党也好,它绝不可能涵盖整个大陆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相对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毛泽东于1949年打败国民党后建立起来的新政体,以取代所谓的中华民国政体。
在这方面,林博文在其著作《民国关键》一书中的序文是值得注意的。他把“中华民国史”分成5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2年到1916年是袁世凯在政治舞台上当主角的时代(袁世凯迫清帝逊位,以换取孙中山让出总统,但他上位后背叛了革命,并企图复辟帝制,还好他在1916年暴毙,否则中国又再走回封建老路)。
第二阶段从19161928年是军阀割据和混战时期。因为袁世凯的逝世,而孙中山的二度革命也未能制止军阀的独霸一方。
第三阶段是从1928-1937年是所谓的“黄金时期”,但这个时期是从蒋介石大举杀害共产党人开始的。他在1927年撕破了孙中山达成的国共合作的协定,让中国陷入恐怖时期,蒋介石借此时机巩固政权,逼使中共在1934年撤离瑞金开展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且在1935年在延安立定脚跟,自此启开了中共对国民党的反击。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才有了张学良逼蒋介石与中共达成第二次合作。
果然不出所料,日本终于在1937年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的战争。如果这样的十年动乱也称作“黄金十年”的话,就不知该如何形容当时的中国了。事实上,它应被称为“恐怖与动乱的十年”。
第四阶段是指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但一般上,历史称之为“八年抗战”。这一段血泪史是中国万千人民用鲜血换来的痛苦胜利,间中也发生蒋介石的国民党军对中共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挑衅与阻扰,甚至发生血案,目的是制止中共在抗日声中壮大。
第五个阶段是从19451949年的国共内战。
1945年在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日本不得不在815日宣布全面投降,从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
正当中国人民欢庆和平降临不久后,又再爆发国共内战。这一回是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共军;而已坐大的中共军进行发扑,与国民军展开殊死战。尽管蒋介石的国民军有800万之众,最后不敌毛泽东的中共“神兵”。直到1949年,中共已几乎解放了整个大陆,蒋介石的国民党迅速迁守台湾。就这样,中华民国于1949年在大陆消失了。
可是因为美国的扶持,中共也一时拿不下台湾,也让蒋介石得到喘息建立其台湾政体,将之称之为“中华民国”。这样一来,出现了“两个中国”一个长时期,直到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后,台湾的中华民国的政权在国际上只能被当成一个政权而不是一个政体。
虽然如此,中共在不断演化下,也改变了强硬的立场,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就不会开战。
对此,国民党显然比民进党更能适合中共的意愿,也就在马英九领导下的台湾与大陆有较密切的关系。不过这种关系也还是充满吊诡与异数的。因此“一中架构”的出炉就是希望不要再有生变,而是彼此维持现状,看谁能笑到最后,谁就是大赢家。换句话说,习近平与吴国雄的会晤只能算是礼尚往来,还不能视为一种突破。毕竟在大陆看来“中华民国”早已不存在,更不能强硬指说一中是指中华民国。若是这样,现实的政治也就不具任何意义了。

刊登于2013年6月24日《号外周报》第638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