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0.12.13

马华不再崇尚“英雄主义” (现代春秋)



2008年到2013年的马华公会,经历了三次党选后终于尘埃落定,选出了一个以廖中莱为首但备受考验的新团队。当然这也是经过几次特大后才出现的新阵容。
这新阵容说明了什么?首先它十分明白地传达一项讯息:那就是“孤军上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也不会再重演。这种现象自然让人想起翁诗杰,他的命运就是与马华过去的一些头头有些相似,但又不尽然相似。
暂且不论廖的新团队会有什么大作为,但回头看马华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有其启示作用的。
如果我们不健忘的话,第一个不以团队出位而成为党内的第二号人物的是许启谟。他原是新加坡林有福政府时代(1956-1959)的政治部主任,满脑子都是计谋和对策。当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李光耀上台后,许启谟就转到吉隆坡投身东姑阿都拉曼门下。东姑在60年代不仅重用林有福,委以马来西亚驻澳州大使(后因大使被揭发公开观看脱衣艳舞而丢官);而且也把许启谟推荐给陈修信重用。当陈修信在马华党选(1962年)正式成为总会长后,他先是委任许启谟成为总秘书;后来马华增设了署理总会长,许启谟也就在1965年后成为署理总会长。
虽然许启谟不是从马华底层做起,缺乏基层力量,但他因身份特殊,点子多,也在东姑之后受到敦拉萨(1970年)的重用。
许启谟不但在东姑时代就出任部长,而且在敦拉萨掌权时“高瞻远瞩”地向敦拉萨献议先在东马将砂拉越的左翼和反大马的人民联合党拉入联合政府,以期在下一步摆平砂共的游击活动。结果在1974年第一批砂共在斯里安曼签署和平协议走出森林;而第二批(最后一批)则在1990年也签和议重返社会。
抑有进者,许启谟也是在幕后推动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回教党与联盟(巫统)组联合政府后,又于较后(1974年)将联盟扩大组成国阵,将马来西亚的整个政治生态扭转过来(在这方面,陈修信是不苟同的)。
可惜许启谟在1972年病逝,不然他将是陈修信的接班人。虽然许启谟没有党员的群众基础,但他有上头罩着,也就成为马华公会内享有“特殊地位”的部长。在当时尚无人能出其右。
无独有偶,马华的政治史上又冒出第二个许启谟,这个人是留学英国归来的曾永森。他在敦拉萨推荐下于1964年被派上用场成为国会候选人,中选后即官拜政务次长,一时之间羡煞许多马华人。
虽然曾永森不是从基层出身,有些像许启谟成为重点“保护”和“培养”对象,但在“513”(1969年)后,他就懂得在马华党内寻找结盟目标。例如当1972年许启谟逝世后,曾就向李孝友“绕以大义”,叫他不要与李三春争(因林敬益受宠,在1972年被委为特别任务部长,党内多人包括李三春有意见)。就这样,李三春成了马华的老二。由于他是从基层出身的人,也就较任何领袖更具实权。
曾永森也因及时有功于李三春上位,一度在党内无阻力地迅速举起。最明显的例子是林敬益于1973年被陈修信开除后,再加上李三春又与李孝友闹翻(1977年),也就给了曾永森一个机会单挑老二(击败李三春爱将张汉原)。没想到曾永森的苦心经营却得不到李三春的“接纳”,也就逼使曾永森自成派系。
但他的派系终究不能在1979年的党选中打败李三春成为党魁。这一失败之后也让曾永森的一生有很大的遗憾。虽然他曾得到华社热烈支持,但却没有及时利用优势另起炉灶,也就导致支持力逐渐转小,到后来(1982年)加入民政也成不了大气候。
无可否认的,自许启谟和曾永森(相对之下,许启谟还是较为老练的)之后,就不再有人能从外面打进马华高层,而是要从马华内部争出春天来。
因此我们在90年代末期又看到一位靠自己打天下的“独行侠”的出现,他就是在1990年大选中击败前雪州大臣哈伦而成为新科国会议员的翁诗杰。1999年他在没有获得祝福下,当选马青总团长。虽然间中与总会长林良实失和,差些在2003年被开除出党,但在林良实退位后,他转危为安,且在2005年的马华党选中杀出重围,当选副总会长。这一胜利也在2008年政治海啸后给他带来好运,在黄家定退位下,又再以“独行侠”的形象争得马华一哥。
这位不需要团队的总会长也因之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在没有团队下,转而排斥署理总会长蔡细历。结果是自食其果,被特大“否定”其领导能力。
这说明了当一个人不以团队进行斗争时,他是要吃大亏的,过去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翁诗杰再也不能重复许启谟和曾永森的例子,毕竟他们争的只是老二,也就没有争老大那么敏感。
未想一向以来习惯于“单打独斗”的翁诗杰,在本届的马华党选中也是没有基本团队,就被认为是属陪跑或陪太子读书的,不可能有奇迹出现的。为此有人质问:为什么翁诗杰明知不能取胜还要参加角逐,岂不是“自取其辱”?对于这样的问题,没有人可以解答,只有翁诗杰答得上来。这也反映出政治在今天来说是归纳集体的和团队,即使是派系也是正常的。翁诗杰的失败也就在意料之中。
同样的,颜炳寿虽然也是不寂寞的“独行侠”,有其背后的靠山,间接获蔡细历的派系不公开但有力度的支持,只以186张票输给廖中莱。这是因为当蔡细历与廖中莱达成“和平方案”时,也就顾不了颜炳寿那么多。其他单独行动的或小派系的候选人到头来只能靠边站。
和平方案的全胜(只极少数人跌出名单外)意味着马华的党选不论好坏都得以团队来斗争,不能有个人的政治议程或逞英雄主义。如果颜炳寿不改其策略或重新调整自己,加入当权派或其中一派来充实自己,将来要扭转劣势也不容易。

刊登于2013年12月30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